<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殊行的詩詞(1102首)

    641 《人日出游湖上十首》 宋·楊萬里

    此行殊匆匆,天色不肯借。
    更待海棠晴,滿意孤山下。

    642 《春晚往永和》 宋·楊萬里

    眷事巳如許,山居殊未知。
    綠光風度麥,白碎日翻池。
    景好懷翻惡,人嬉我獨悲。
    郊行聊著眼,興到漫成詩。

    643 《曉炊黃竹莊三首》 宋·楊萬里

    城中殊未有梅看,莫是冬暄欠淺寒。
    行到深山最寒處,兩株香雪照冰灘。

    644 《觀魚》 宋·楊萬里

    老夫不柰熱,跣足坐瓦鼓。
    臨池觀游魚,定眼再三數。
    魚兒殊畏人,欲度不敢度。
    一魚試行前,似報無他故。
    眾魚初欲隨,幡然竟回去。
    時時傳一杯,忽忽日將暮。

    645 《過若山坊進退格》 宋·楊萬里

    綠漲空中幄,黃鋪地上云。
    風條鉤過轎,雨穟沒行人。
    夾路桑千樹,平田稻十分。
    澤行殊不惡,物色逐村新。

    646 《和胡季永赴季文游園良集之韻,聊以致私怨於》 宋·楊萬里

    有酒招元亮,無漿饋子居。
    何曾三不速,焉用一行書。
    乞飲殊無分,于時不已疏。
    猶應慰大嚼,玉軸到吾廬。

    647 《試毗陵周壽墨池???筆》 宋·楊萬里

    舊來雞距說宣城,近來墨池說毗陵。
    不知阿誰喜柔懦,毛穎只今泥樣軟。
    筆頭政要挽千釣,渠自無力隨人轉。
    兔尖如針利如錐,方能幼出抉石猊。

    648 《有感呈景山校書諸丈》 宋·文天祥

    北風吹春草,陽烏日已至。
    天時豈云爽,人事胡乃異。
    三月方皇皇,衣冠道如墜。
    棟撓榱桷折,木顛楨干悴。

    649 《高沙道中》 宋·文天祥

    三月初五日,索馬平山邊。
    疾馳趨高沙,如走阪上圓。
    夜行二百里,望望無人煙。
    迷途呼不應,如在盤中旋。

    650 《送三山林溶孫歸省》 宋·文天祥

    束書游京師,孤云瞻太行。
    辭歸慕何蕃,舍養殊歐陽。
    山林乾坤靜,菽水日月長。
    好味諸公詩,勝讀寒泉章。

    651 《贈萍鄉道士》 宋·文天祥

    道上觀行人,半似重相見。
    古云性相近,性豈不如面。
    萬形本一性,萬心方一殊。
    世固難絕圣,亦恐難絕愚。

    652 《偶書》 宋·宋祁

    遠作分符守,猶為持橐官。
    易漂非待煦,自栗不須寒。
    發變他年素,心馀即日丹。
    過門休骯臟,逢路定汍瀾。

    653 《直舍讎理律書呈同舍二首》 宋·宋祁

    舊文新札儼成行,柏燻微開帙氣香。
    天下書多殊未見,顏生應笑下雌黃。

    654 《挾彈林下》 宋·宋祁

    挾柘行吟涉庾園,鵲林驚繞果林寒。
    幕中病客殊真俠,虛費游童逐彈丸。

    655 《逐蛇:》 宋·張耒

    嗟堯之時兮大水滂,橫潰四海兮包陵岡。
    蕩流涌汩兮周無防,龍騰蛇奔兮嬉以狂。
    腥鱗頑鬣兮更披猖,城居穴處兮亂厥常。
    頹蟲糾結兮肆害戕,陸盤淵據兮傲不臧。

    656 《臨文》 宋·張耒

    一病廢百嗜,好文心未忘。
    南窗納虛明,羅列陳縑緗。
    茫昧考巢燧,典章斷虞唐。
    清妍進屈景,嶲永旌蘇張。

    657 《劉伯壽秘校》 宋·張耒

    將軍卷金甲,獨臥嵩山阿。
    千金買蛾眉,晝夜飲且歌。
    時平武庫鎖,賂買戎狄和。
    不復用英雄,惜哉雙鬢皤。

    658 《慈竹》 宋·黃庭堅

    門中何物靈,有竹慈為名。
    一叢澗數步,森森數十莖。
    長莖覆短莖,枝葉不崢嶸。
    去年筍已長,今年筍又生。

    659 《招子高二十二韻兼簡常甫世弼》 宋·黃庭堅

    我行向厭次,夏扇日在搖。
    甘瓜未除壟,高柳尚鳴蜩。
    駕言聊攝歸,飛霜曉封條。
    負薪泣裘褐,公子御狐貂。

    660 《碾建溪第一奉邀徐天隱奉議并效建除體》 宋·黃庭堅

    建溪有靈草,能蛻詩人骨。
    除草開三徑,為君碾玄月。
    滿甌泛春風,詩味生牙舌。
    平斗量珠玉,以救風雅渴。

    * 關于殊行的詩詞 描寫殊行的詩詞 帶有殊行的詩詞 包含殊行的古詩詞(1102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