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新詠的詩詞(116首)

    81 《宿新豐坊,詠瓶中牡丹,因懷故園二首》 宋·楊萬里

    天下花王絕世無,儂家移得洛徽蘇。
    花頭每朵一千葉,親手前春五百株。
    雪白猩紅相映帶,嬌黃釅紫更敷腴。
    卿魂開眼歸將去,飛過長江彭蠡湖。

    82 《題王宣子新作吉州學前詠歸亭》 宋·楊萬里

    使君見處我何言,且上斯亭一笑還。
    便有醒然新氣象,何曾改卻舊江山。
    詠歸風味誰知點,克已工夫未減顏。
    個里諸生高著眼,仕和不仕得相關。

    83 《聞新榜恩除異等輒成自詠》 宋·宋祁

    蘭署曾叨異等名,當年不與賦天庭。
    塵容此際支離極,慚見唐家千佛經。

    84 《少年新婚為之詠詩》 南北朝·沈約

    山陰柳家女。
    莫言出田墅。
    豐容好姿顏。
    便僻工言語。

    85 《和何學士見詠新得鶴》 宋·魏野

    喜得華亭鶴,看承過所宜。
    防饑先種稻,憂病預鑽龜。
    易愜眠云意,難酬臥錦詩。
    不緣過郡謝,步步在相隨。

    86 《和人見詠新鶴》 宋·魏野

    雪霜毛羽瘦形儀,養處人家覺道肥。
    龜有壽齡方可近,鷺無仙分莫相依。
    千年松上疑孤立,五色云中好并飛。
    不競巢棲爭飲啄,也應難免眾禽非。

    87 《潭溪十詠·懷新亭》 宋·劉子翚

    茅檐入竹低,曠野時寓目。
    寂寂農家春,新秧滿田綠。
    何時稻登場,秋山響蓬樸。

    88 《過高郵新開湖微雨有詠》 明·楊基

    殘紅曉落西陂岸,雨腳斜飛鷗鷺亂。
    扁舟盡日畫中行,荷葉荷花香不斷。
    船頭老翁一尺須,斗量菱角兼賣魚。
    兒能鼓柁女蕩楫,何用聰明多讀書。

    89 《恒甫以新茶戰勝因詠歌之》 宋·張繼先

    人言青白勝黃白,子月新芽賽舊芽。
    龍舌急收金鼎火。
    羽衣爭認雪甌花。
    蓬瀛高駕應須發,分武微芳不足夸。
    更重主公能事者,蔡君須入陸生家。

    90 《奉賦德修西充大夫成都新園詠歸堂二首》 宋·葉適

    浣花炫春澨,濯錦絢晴浦。
    成都信繁會,此水工媚嫵。
    豈無濠上亭,蹙步難仰俯。
    誓言違市朝,卜宅近幽阻。

    91 《奉賦德修西充大夫成都新園詠歸堂二首》 宋·葉適

    我生海旁州,古言江來鋪。
    力浮萬頃盡,坐識一溜初。
    之子酌彼源,紺潔玉斗奭。
    雅韻舒煩憂,逸駕陵趦趄。

    92 《壽曹大博以東憲臺治新筑亭館扁榜寄意·詠歸》 宋·程公許

    圣道如太極,品彙自生成。
    二人各言志,點也心和平。
    春風發高詠,懷哉沂水濱。
    千載寧遐思,光景無邊春。

    93 《八詠新樓》 宋·王柏

    翚飛高插女星光,可是溪山屬沈郎。
    眼力拓開千里遠,樓身抬起一尋強。
    爭觀王謝新題壯,不數齊梁舊事荒。
    誰識倚闌真樂處,清風明月浪篇章。

    94 《過仙山詠孫松磵新庵》 宋·陳著

    雅懷欲友漢劉樊,巧筑屠蘇壓大蘭。
    檐宿白云山氣重,門無赤日樹陰寒。
    少年自得老成趣,危世誰如肥遁安。
    不界黃塵從擾擾,不妨高枕夢邯鄲。

    95 《禽言十詠·著新脫故》 宋·姚勉

    繰車欲動蠶春暮,水足秧青行白鷺。
    著新脫故山禽呼,也似催人闊耕布。
    著新脫故也自奇,闊耕闊布也自宜。
    冬苗夏絹星火急,欲著無新耕亦饑。

    96 《新市雜詠十首》 宋·華岳

    云鬟煙鬢縷雙鴉,一搦宮腰柳帶花。
    試問行云何處覓,畫橋東畔是奴家。

    97 《新市雜詠十首》 宋·華岳

    翠翹伴醉倩人扶,約我文君賣酒壚。
    解佩向人陪笑問,一杯容妾佐樽無。

    98 《新市雜詠十首》 宋·華岳

    恰把青荷插髻鴉,嗔人偷眼過窗紗。
    一盤珠翠俱拋擲,卻向村頭摘杏花。

    99 《新市雜詠十首》 宋·華岳

    遲遲蓮漏不相催,亭館地人午夜開。
    風欲卷簾花影動,夢魂疑是故人來。

    100 《新市雜詠十首》 宋·華岳

    小橋相見便相親,猶帶西湖陌上塵。
    欲買一樽聊款曲,歸遲還怕小蠻嗔。

    * 關于新詠的詩詞 描寫新詠的詩詞 帶有新詠的詩詞 包含新詠的古詩詞(11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