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掛口的詩詞(278首)

    261 《春夜夢游溪上如世傳桃源與梵僧仙子偶具蟠桃》 宋·釋文珦

    隨意作清游,唯與筇竹偶。
    徘徊望原田,宛轉赴林藪。
    隔溪更幽奇,欲往興彌厚。
    漁人自知心,涉我不待叩。

    262 《偈頌一百五十首》 宋·釋心月

    初三十一,上上大吉。
    中九下七,有口掛壁。
    雙林傅大士儒履道冠,蔣山梁寶公剪刀曲尺,笑倒生公臺畔石。

    263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暗而明,虛而盈。
    水天秋色共,月晝夜潮平。
    無在不在,無生不生。
    諸塵隨起到,萬化得縱橫。
    默默大全兮壁掛閑口,堂堂正受兮誰黏惡名。

    264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鼻筒直,眼眶深。
    默時自覺失卻口,妙處誰會相傳心。
    便與麼,只如今,影中辨取兮戶掛凋林。

    265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兀兀之姿,拙鈍之師。
    靜而亡像,動不知時。
    有口要掛壁,無機不度絲。
    秋氣清而星河淡淡,天宇闊而夜斗垂垂。
    是個面目兮,與你相隨。

    266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赤肉鑿竅,乾骨裹皮。
    自然無我,你道是誰。
    雙瞳秋點點,兩鬢雪絲絲。
    筇倚床頭不去諸方行腳,口掛壁上欲學古人住持。
    淵默有句,真得無師。
    崖蜂春採薝蔔華,海鳥夢臥珊瑚枝。

    267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孤節老全,叢林歲寒。
    機用千變,時事百難。
    玉經火而愈潤,蓮秀水而常乾。
    牛頭之懶口掛壁,麈尾之辯舌翻瀾。
    觸事出礙兮虛空揮劍,眾影不黏兮明珠走盤。

    268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何須魁斗之名高,不在山川之氣豪。
    有口掛壁,亡牛奏刀。
    縱橫佛用,分付兒曹。

    269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默成用密,智空理得。
    歷代祖心選同科,三世佛口閑掛壁。

    270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鼻直口四方,眉低眼三角。
    默默句難傳,深深誰轉腳。
    入掛樹之壺,天地能闊;得爛柯之棋,黑白未錯。
    如今更不囊藏,到處隨宜著落。

    271 《禪人并化主寫真求贊》 宋·釋正覺

    石上足蟠,人間念乾。
    秋生眼角,喜入眉端。
    丘壑之身心磈磊,叢林之肝膽衰殘。
    澗月依稀,夜霜濯磨而氣韻清白;巖松偃蹇,

    272 《布袋和尚贊二首》 宋·釋宗杲

    肩擔一條吉撩棒,棒頭掛雙破木履。
    盡力撮卻布袋口,不知里許有甚底。
    落落魄魄鬧市行,藞藞苴苴沒羞恥。
    龍華會上若逢渠,定與椎落當門齒。

    273 《瑩老自浙歸住東廣光孝移住南華五首》 宋·曾豐

    重脫袈裟掛廣州,與人說法口如流。
    放生池里魚傾耳,受戒壇前石點頭。

    274 《贈豫章來子儀言詩》 宋·曾豐

    少年氣宇要自恢,見人賦詩謂為才,出入常將筆裝懷。
    中年心地要自息,見人哦詩謂為癖,起居常把口掛壁。

    275 《送鐘上舍應禧》 宋·曾豐

    向上機關口掛壁,一言且蔽詩三百。
    胸次融成安樂窩,筆頭點出華胥國。
    誠然甚正□而葩,要會百家歸一家。
    從建極來都有準,出游塵外始無瑕。

    276 《清明舟中》 明·程嘉燧

    清明寒食山頭哭,到處猶傳舊風俗。
    無家自愧百年身,有情共傷千里目。
    漢陽渡口柳依依,江風作花雪打衣。
    經旬始過道士洑,五日未離黃鶴磯。

    277 《昔者行贈別姜祭酒先生(以下《青雀集》,隆》 明·王稚登

    昔者薄游燕王都,燕人買駿皆買圖。
    汝南袁公善相骨,稱我一匹桃花駒。
    是時先帝論封禪,焚香日坐蓬萊殿。
    二三元老書不停,記室豎儒供筆硯。

    278 《送蔣都護入蜀》 明·王稚登

    瞿塘峽口水初生,都護樓船入蜀行。
    地到益州皆沃野,營開賨叟盡雄兵。
    干云鳥道三千里,掛樹猿啼一兩聲。
    欲卜封侯何日事,成都市上問君平。

    * 關于掛口的詩詞 描寫掛口的詩詞 帶有掛口的詩詞 包含掛口的古詩詞(278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