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打荷的詩詞(66首)

    41 《半生行》 明·鄭琰

    刺促復刺促,哀歌不成曲。
    試聽征人歌一聲,切切烏烏淚相續。
    吾祖卜地三山麓,世業繁華稱鼎族。
    七葉盛文儒,八代承章服。

    42 《宮詞二首》 明·仲春龍

    曉來別院遞笙歌,百子池頭長綠荷。
    睡起無聊庭下立,笑拈竿子打蜂窠。

    43 《將至敘州》 宋·范成大

    亂山滿平野,漲水豪大川。
    仄徑無轍跡,疏林有炊煙。
    山農旦燒畬,蠻賈暑荷氈。
    窮鄉足荒怪,打鼓催我船。

    44 《秋夜齋中》 宋·陸游

    殘年冉冉返丘園,敗屋蕭蕭長子孫。
    久悔文辭妨大學,偶因憂患得玄門。
    扶持後死知天幸,容養無能荷國恩。
    急雨打窗秋又晚,旋挑野菜助盤餐。

    45 《浮石清曉放船遇雨》 宋·楊萬里

    破曉開船船正行,忽然頭上片云生。
    秋江得雨茶鼎沸,怒點打蓬荷葉鳴。
    遠聽灘喧心欲碎,近看浪戰眼初明。
    夜來暗長前村水,絕喜舟人好語聲。

    46 《謝余處恭送七夕酒、果蜜食化生兒二首》 宋·楊萬里

    踉蹡兒孫忽滿庭,折荷騎竹臂春鶯。
    巧樓後夜邀牛女,留鑰今朝送化生。
    節物催人教老去,壺觴拜賜喜先傾。
    醉眠管得銀河鵲,天上皈來打六更。

    47 《新晴》 宋·楊萬里

    瑤霜珠露兩相鮮,玉宇金鉦萬里寬。
    欲作一晴多少日,早知秪費數朝寒。
    暴禾場里雞豚樂,試筆窗前紙墨乾。
    兒女莫餐新淅飯,打頭荷甔且輸官。

    48 《金錢子》 宋·無名氏

    昨夜金風,黃葉亂飄階下。
    聽窗前、芭蕉雨打。
    觸處池塘,睹風荷凋謝。
    景色凄涼,總閑卻、舞臺歌榭。

    49 《賦詩二首呈懶翁》 宋·白玉蟾

    驚秋鏡里鬢邊星,到處溪山皆洞庭。
    怒雨打蓮欹沼綠,顛風掣竹過墻青。
    趁船紫燕辭芹渚,縮頸白鷗眠蓼汀。
    荷笠欲尋懶翁去,帶些爽氣入疎欞。

    50 《夏日遣興三首》 宋·白玉蟾

    四壁青山翠打圍,詩人坐久澹忘歸。
    橋邊荷芰欹頭立,水底蜻蜓仰面飛。

    51 《贈郭承務蘆雁》 宋·白玉蟾

    畫士郭熙畫之冠,郭熙去后名未斷。
    其裔復有郭萬里,胸中丹青飽無限。
    為誰作此蘆雁圖,杰出南齊宇文煥。
    煙水瀟瀟風捲蘆,沙邊鴻雁暮相呼。

    52 《池上秋書》 宋·寇準

    虛齋獨語復書空,閑對林塘思少同。
    霜葉聲乾飄夕照,露荷香冷泣秋風。
    時平偶作青衫吏,心老渾如白發翁。
    昨夜渭川歸好夢,一船煙雨打孤篷。

    53 《擬杜子美體賦夏日間居三章》 宋·韓維

    何所為樂夏日間,手把內篇臥且觀。
    香氣氤氳滿簾間。
    圓荷貼水雨打亂,青蔓掛壁風吹寒。

    54 《贈夷白介然》 宋·吳則禮

    頃游古新秦,打包過黃河。
    跛跛登摧車,白發角荷戈。
    行人十七八,兒女載駱駝。
    戍鼓已斷腸,況乃有邊歌。

    55 《早夏》 宋·陳造

    安石榴花猩血鮮,涼荷高葉碧田田。
    鰣魚入市河豚罷,已破江南打麥天。

    56 《采蓮曲二首》 宋·徐照

    行遍塘邊不肯歸,鴛鴦打起看雙飛。
    荷花近岸難攀折,蒲葦叢深露濕衣。

    57 《醉書》 宋·陳著

    庚寅仲冬之八日,與諸兄弟諸子侄。
    濁酒數杯菜一盆,醉后相忘見真實。
    誰云人閒天地窄,但覺物外山林逸。
    人生安能皆百年,洪崖浮邱亦浪傳。

    58 《轎中聽雨》 宋·項安世

    急雨淙琤打轎檐,綠荷聲里下湖船。
    時時更把山礬嗅,巖桂香中八月天。

    59 《秋暖》 宋·張镃

    秋暖渾如水上春,意行幽徑散衣巾。
    海棠突過色尤好,荷葉打空芽更新。
    焉得便遭田父飲,不須真現宰官身。
    今朝涉趣初懸傍,爭睹何妨走四隣。

    60 《瑞巖行者寫華嚴經求僧》 宋·釋寶曇

    荷屋老子僧中龍,平生眼里無諸公。
    莫年愈覺氣深穩,木寒霜凈天無風。
    朅來精進復精進,焚香卻掃大圓鏡。
    數十萬偈堆如山,從頭一唱一加敬。

    * 關于打荷的詩詞 描寫打荷的詩詞 帶有打荷的詩詞 包含打荷的古詩詞(66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