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國美的詩詞(751首)

    301 《王孫圉論楚寶》 先秦·佚名

    王孫圉聘于晉,定公饗之。
    趙簡子鳴玉以相,問于王孫圉曰:“楚之白珩猶在乎?”對曰:“然。
    ”簡子曰:“其為寶也,幾何矣?”曰:“未嘗為寶。
    楚之所寶者,曰觀射父,能作訓辭,以行事于諸侯,使無以寡君為口實。

    古文觀止哲理故事

    302 《晉獻文子成室》 先秦·佚名

    晉獻文子成室,晉大夫發焉。
    張老曰:“美哉,輪焉!美哉,奐焉!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文子曰:“武也,得歌于斯,哭于斯,聚國族于斯,是全要領以從先大夫于九京也!”北面再拜稽首。
    君子謂之善頌善禱。

    古文觀止祝賀

    303 《蘇秦以連橫說秦》 先秦·佚名

    蘇秦始將連橫說秦惠王曰:“大王之國,西有巴、蜀、漢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東有肴、函之固。
    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便,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
    以大王之賢,士民之眾,車騎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諸侯,吞天下,稱帝而治。
    愿大王少留意,臣請奏其效。

    古文觀止故事寫人

    304 《馮諼客孟嘗君》 先秦·佚名

    齊人有馮諼者,貧乏不能自存,使人屬孟嘗君,愿寄食門下。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也。
    ”曰:“客何能?”曰:“客無能也。
    ”孟嘗君笑而受之曰:“諾。

    古文觀止歷史故事寫人

    305 《魯共公擇言》 先秦·佚名

    梁王魏嬰觴諸侯于范臺。
    酒酣,請魯君舉觴。
    魯君興,避席擇言曰:“昔者,帝女令儀狄作酒而美,進之禹,禹飲而甘之,遂疏儀狄,絕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國者。
    ’齊桓公夜半不嗛,易牙乃煎熬燔灸,和調五味而進之,桓公食之而飽,至旦不覺,曰:‘后世必有以味亡其國者。

    古文觀止祝酒寓理

    306 《諫逐客書》 先秦·李斯

    臣聞吏議逐客,竊以為過矣。
    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東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來邳豹、公孫支于晉。
    此五子者,不產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國二十,遂霸西戎。
    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盛,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服,獲楚、魏之師,舉地千里,至今治強。

    古文觀止公文

    307 《管晏列傳》 兩漢·司馬遷

    管仲夷吾者,潁上人也。
    少時常與鮑叔牙游,鮑叔知其賢。
    管仲貧困,常欺鮑叔,鮑叔終善遇之,不以為言。
    已而鮑叔事齊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糾。

    古文觀止寫人傳記

    308 《貨殖列傳序》 兩漢·司馬遷

    老子曰:“至治之極,鄰國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樂其業,至老死不相往來。
    ”必用此為務,挽近世涂民耳目,則幾無行矣。
    太史公曰:夫神農以前,吾不知已。
    至若《詩》、《書》所述虞、夏以來,耳目欲極聲色之好,口欲窮芻豢 之味,身安逸樂而心夸矜勢能之榮。

    古文觀止序文議論

    309 《治安策》 兩漢·賈誼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之于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使為治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古文觀止策略公文

    310 《論貴粟疏》 兩漢·晁錯

    圣王在上,而民不凍饑者,非能耕而食之,織而衣之也,為開其資財之道也。
    故堯、禹有九年之水,湯有七年之旱,而國亡捐瘠者,以畜積多而備先具也。
    今海內為一,土地人民之眾不避湯、禹,加以亡天災數年之水旱,而畜積未及者,何也?地有遺利,民有余力,生谷之土未盡墾,山澤之利未盡出也,游食之民未盡歸農也。
    民貧,則奸邪生。

    古文觀止議論農業策略

    311 《獄中上梁王書》 兩漢·鄒陽

    臣聞忠無不報,信不見疑,臣常以為然,徒虛語耳。
    昔荊軻慕燕丹之義,白虹貫日,太子畏之;衛先生為秦畫長平之事,太白食昴,昭王疑之。
    夫精變天地而信不諭兩主,豈不哀哉!今臣盡忠竭誠,畢議愿知,左右不明,卒從吏訊,為世所疑。
    是使荊軻、衛先生復起,而燕、秦不寤也。

    古文觀止寫人品格寓理

    312 《尚德緩刑書》 兩漢·路溫舒

    漢昭帝逝世,昌邑王劉賀被廢黜,漢宣帝劉詢剛剛登上皇位。
    路溫舒呈上奏書,奏書說:昭帝崩,昌邑王賀廢,宣帝初即位,路溫舒上書,言宜尚德緩刑。
    其辭曰:“臣聞齊有無知之禍,而桓公以興;晉有驪姬之難,而文公用伯。
    近世趙王不終,諸呂作亂,而孝文為太宗。

    古文觀止諷刺

    313 《與韓荊州書》 唐·李白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
    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

    古文觀止薦書

    314 《爭臣論》 唐·韓愈

    或問諫議大夫陽城于愈,可以為有道之士乎哉?學廣而聞多,不求聞于人也。
    行古人之道,居于晉之鄙。
    晉之鄙人,熏其德而善良者幾千人。
    大臣聞而薦之,天子以為諫議大夫。

    古文觀止議論寫人

    315 《與于襄陽書》 唐·韓愈

    七月三日,將仕郎、守國子四門博士韓愈,謹奉書尚書閣下。
    士之能享大名、顯當世者,莫不有先達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前焉。
    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進之士、負天下之望者,為之后焉。
    莫為之前,雖美而不彰;莫為之后,雖盛而不傳。

    古文觀止書信議論用人

    316 《朋黨論》 宋·歐陽修

    臣聞朋黨之說,自古有之,惟幸人君辨其君子小人而已。
    大凡君子與君子以同道為朋,小人與小人以同利為朋,此自然之理也。
    然臣謂小人無朋,惟君子則有之。
    其故何哉?小人所好者祿利也,所貪者財貨也。

    古文觀止歷史故事議論朋黨

    317 《豐樂亭記》 宋·歐陽修

    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飲滁水而甘。
    問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遠。
    其上則豐山,聳然而特立;下則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顧而樂之。

    古文觀止敘事抒情散文

    318 《豫讓論》 明·方孝孺

    士君子立身事主,既名知己,則當竭盡智謀,忠告善道,銷患于未形,保治于未然,俾身全而主安。
    生為名臣,死為上鬼,垂光百世,照耀簡策,斯為美也。
    茍遇知己,不能扶危為未亂之先,而乃捐軀殞命于既敗之后;釣名沽譽,眩世駭俗,由君子觀之,皆所不取也。
    蓋嘗因而論之:豫讓臣事智伯,及趙襄子殺智伯,讓為之報仇。

    古文觀止史論寫人

    319 《親政篇》 明·王鏊

    《易》之《泰》:“上下交而其志同。
    ”其《否》曰:“上下不交而天下無邦。
    ”蓋上之情達于下,下之情達于上,上下一體,所以為“泰”。
    下之情壅閼而不得上聞,上下間隔,雖有國而無國矣,所以為“否”也。

    古文觀止奏議

    320 《滄浪亭記》 明·歸有光

    浮圖文瑛居大云庵,環水,即蘇子美滄浪亭之地也。
    亟求余作《滄浪亭記》,曰:“昔子美之記,記亭之勝也。
    請子記吾所以為亭者。
    ”余曰:昔吳越有國時,廣陵王鎮吳中,治南園于子城之西南;其外戚孫承祐,亦治園于其偏。

    古文觀止敘事

    * 關于國美的詩詞 描寫國美的詩詞 帶有國美的詩詞 包含國美的古詩詞(751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