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君識的詩詞(2294首)

    841 《送蓀友》 清·納蘭性德

    人生何如不相識,君老江南我燕北。
    何如相逢不相合,更無別恨橫胸臆。
    留君不住我心苦,橫門驪歌淚如雨。
    君行四月草萋萋,柳花桃花半委泥。

    離別

    842 《送江陵薛侯入覲序》 明·袁宏道

    當薛侯之初令也,珰而虎者,張甚。
    郡邑之良,泣而就逮。
    侯少年甫任事,人皆為侯危。
    侯笑曰:“不然。

    送別贊頌寫人序文

    843 《送監丞家同年守簡池三十韻》 宋·洪咨夔

    去年為君來,明廷峙鸞鵠。
    今年為親歸,蠶市苦思蜀。
    扶輿出修門,萬里宛在目。
    大江六月寒,風飽帆數幅。

    送別思親

    844 《論盛孝章書/與曹公論盛孝章書》 魏晉·孔融

    歲月不居,時節如流。
    五十之年,忽焉已至。
    公為始滿,融又過二。
    海內知識,零落殆盡,惟會稽盛孝章尚存。

    哲理故事

    845 《敬姜論勞逸》 先秦·佚名

    公父文伯退朝,朝其母,其母方績,文伯曰:“以歜之家而主猶績,懼干季孫之怒也。
    其以歜為不能事主乎?”其母嘆曰:“魯其亡乎?使僮子備官而未之聞耶?居,吾語女。
    昔圣王之處民也,擇瘠土而處之,勞其民而用之,故長王天下。
    夫民勞則思,思則善心生;逸則淫,淫則忘善;忘善則惡心生。

    古文觀止生活哲理

    846 《外戚世家序》 兩漢·司馬遷

    自古受命帝王及繼體守文之君,非獨內德茂也,蓋亦有外戚之助焉。
    夏之興也以涂山,而桀之放也以末喜。
    殷之興也以有娀,紂之殺也嬖妲己。
    周之興也以姜原及大任,而幽王之禽也淫于褒姒。

    古文觀止序文

    847 《報任少卿書/報任安書》 兩漢·司馬遷

    太史公牛馬走司馬遷,再拜言。
    少卿足下:曩者辱賜書,教以慎于接物,推賢進士為務,意氣勤勤懇懇。
    若望仆不相師,而用流俗人之言,仆非敢如此也。
    仆雖罷駑,亦嘗側聞長者之遺風矣。

    古文觀止敘事議論抒懷

    848 《治安策》 兩漢·賈誼

    臣竊惟事勢,可為痛哭者一,可為流涕者二,可為長太息者六,若其它背理而傷道者,難遍以疏舉。
    進言者皆曰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獨以為未也。
    曰安且治者,非愚則諛,皆非事實知治亂之體者也。
    夫抱火厝之積薪之下而寢其上,火未及燃,因謂之安,方今之勢,何以異此!本末舛逆,首尾衡決,國制搶攘,非甚有紀,胡可謂治!陛下何不一令臣得熟數之于前,因陳治安之策,試詳擇焉!夫射獵之娛,與安危之機孰急?使為治勞智慮,苦身體,乏鐘鼓之樂,勿為可也。

    古文觀止策略公文

    849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代李敬業討武曌檄》 唐·駱賓王

    偽臨朝武氏者,性非和順,地實寒微。
    昔充太宗下陳,曾以更衣入侍。
    洎乎晚節,穢亂春宮。
    潛隱先帝之私,陰圖后房之嬖。

    古文觀止檄文諷刺寫人

    850 《與韓荊州書》 唐·李白

    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曰:“生不用封萬戶侯,但愿一識韓荊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于此耶!豈不以有周公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之,一登龍門,則聲價十倍!所以龍蟠鳳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
    愿君侯不以富貴而驕之、寒賤而忽之,則三千之中有毛遂,使白得穎脫而出,即其人焉。
    白,隴西布衣,流落楚、漢。

    古文觀止薦書

    851 《柳子厚墓志銘》 唐·韓愈

    子厚,諱宗元。
    七世祖慶,為拓跋魏侍中,封濟陰公。
    曾伯祖奭,為唐宰相,與褚遂良、韓瑗俱得罪武后,死高宗朝。
    皇考諱鎮,以事母棄太常博士,求為縣令江南。

    古文觀止墓志銘哀悼贊頌

    852 《范增論》 宋·蘇軾

    漢用陳平計,間疏楚君臣,項羽疑范增與漢有私,稍奪其權。
    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愿賜骸骨,歸卒伍。
    ”未至彭城,疽發背,死。
    蘇子曰:“增之去,善矣。

    古文觀止史論

    853 《賈誼論》 宋·蘇軾

    非才之難,所以自用者實難。
    惜乎!賈生,王者之佐,而不能自用其才也。
    夫君子之所取者遠,則必有所待;所就者大,則必有所忍。
    古之賢人,皆負可致之才,而卒不能行其萬一者,未必皆其時君之罪,或者其自取也。

    古文觀止議論寫人壯志難酬

    854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錦衣經歷上書詆宰執,宰執深疾之。
    方力構其罪,賴明天子仁圣,特薄其譴,徙之塞上。
    當是時,君之直諫之名滿天下。
    已而,君纍然攜妻子,出家塞上。

    古文觀止文集序文

    855 《九章》 先秦·屈原

    惜誦
    惜誦以致愍兮,發憤以抒情。
    所作忠而言之兮,指蒼天以為正。
    令五帝使折中兮,戒六神與向服。

    楚辭抒懷

    856 《七諫》 兩漢·東方朔

    初放
    平生于國兮,長于原野。
    言語訥譅兮,又無彊輔。
    淺智褊能兮,聞見又寡。

    楚辭

    857 《九嘆》 兩漢·劉向

    逢紛
    伊伯庸之末胄兮,諒皇直之屈原。
    云余肇祖于高陽兮,惟楚懷之嬋連。
    原生受命于貞節兮,鴻永路有嘉名。

    楚辭

    858 《柳毅傳》 唐·李朝威

    儀鳳中,有儒生柳毅者,應舉下第,將還湘濱。
    念鄉人有客于涇陽者,遂往告別。
    至六七里,鳥起馬驚,疾逸道左。
    又六七里,乃止。

    高中文言文愛情神話故事

    859 《齊桓晉文之事》 先秦·孟子及弟子

    齊宣王問曰:“齊桓、晉文之事,可得聞乎?”孟子對曰:“仲尼之徒,無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無傳焉,臣未之聞也。
    無以,則王乎?”曰:“德何如則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
    ”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曰:“何由知吾可也?”曰:“臣聞之胡龁曰:‘王坐于堂上,有牽牛而過堂下者,王見之,曰:“牛何之?”對曰:“將以釁鐘。

    高中文言文游說仁政思想故事

    860 《霍光傳(節選)》 兩漢·班固

    霍光,字子孟,票騎將軍去病弟也。
    父中孺,河東平陽人也,以縣吏給事平陽侯家,與侍者衛少兒私通而生去病。
    中孺吏畢歸家,娶婦生光,因絕不相聞。
    久之,少兒女弟子夫得幸于武帝,立為皇后,去病以皇后姊子貴幸。

    傳記

    * 關于君識的詩詞 描寫君識的詩詞 帶有君識的詩詞 包含君識的古詩詞(2294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