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凍寒的詩詞(1045首)

    601 《走筆謝吉守趙判院分餉三山生荔子》 宋·楊萬里

    吾州五馬住閩山,分我三山荔子丹。
    甘露落來雞子大,曉風凍作水晶團。
    西川紅錦無此色,南海綠羅猶帶酸。
    不是今年天不暑,玉膚照得野人寒。

    602 《德遠叔坐上賦肴核八首糖霜》 宋·楊萬里

    亦非崖蜜亦非餳,青女吹霜凍作冰。
    透骨清寒輕著齒,嚼成人跡板橋聲。

    603 《湖上》 宋·宋祁

    雪后云歸露晚暾,凍舟猶自滯溪門。
    潛魚不上湖光靜,漠漠寒沙印雁痕。

    604 《冬日野外》 宋·宋祁

    霜郊堪極目,萬籟共騷騷。
    遠水無窮綠,寒云自不高。
    候鴻差入渚,田雀短翔蒿。
    歲稔期民阜,中田饁凍醪。

    605 《臘后晚望》 宋·宋祁

    寒日擊難定,鳴笳弄已休。
    凍崖初辨馬,昏谷自量牛。
    漢樹臨關密,荒泉入塞流。
    登高能賦未,風物古堯州。

    606 《臘后書所見》 宋·宋祁

    北斗邊城春柄回,閏年飄縠占馀灰。
    鼓聲催遍江南草,驛路傳殘隴首梅。
    寒日已高猶沆漭,薄云無待故徘徊。
    何郎素憶慚杯杓,強欲乘閒撥凍醅。

    607 《歲暮書事十二首》 宋·張耒

    北風吹馬疾,石徑上危基。
    野俎飽貆脯,山爐煮橡糜。
    寒耕敲凍石,獵火上風枝。
    留滯親麋鹿,多慚發欲絲。

    608 《歲暮書事十二首》 宋·張耒

    陳葉不肯墮,凍醪凝未融。
    寒林晴有影,霜日冷無風。
    許國片心壯,勞生雙鬢蓬。
    功名任愚智,萬事古今同。

    609 《冬日放言二十一首》 宋·張耒

    小兒喜學書,滿紙如涂鴉。
    老婦寒不績,當戶理琵琶。
    樽中有神物,快瀉如流霞。
    三杯任兀兀,凍臉生春華。

    610 《和蘇適春雪八首》 宋·張耒

    寒窗凍坐成何事,趣喚紅妝遣暖寒。
    卻把吟腸盛美酒,更令柔指撥清彈。

    611 《自上元后閑作五首》 宋·張耒

    面冷春霜拂瓦干,曉風吹雨凍闌干。
    柳梢黃弱梅苞破,更放東君幾日寒。

    612 《北風》 宋·張耒

    北風卷地寒侵骨,凍雪連山鳥不飛。
    試問朱門余酒肉,幾人回首念無衣。

    613 《春雪二首》 宋·張耒

    春云驕不行,凍雨作飛雪。
    夜深歸無燭,已覺馬蹄滑。
    那知事未已,通夕注不歇。
    堂寒曉附火,檐滴更清絕。

    614 《久陰忽晴作詩寄秬秸時二子沿干在陽翟鎮》 宋·張耒

    想爾扁舟野岸橫,久陰今旦喜晴明。
    天寒野曠北風利,云霽江渾春水生。
    家近凍醪時可致,旅庖鳴雁足供烹。
    東園早作歸來計,紅紫紛紛日向榮。

    615 《雨中五首》 宋·張耒

    三日雨不止,陰云生我堂。
    曉寒如臘月,凍坐憶朝陽。
    過雁低薄屋,高梅飄度墻。
    呼童傾一榼,獨對孟光嘗。

    616 《離泗州冒大雪》 宋·張耒

    陰風駕長淮,鐵馬一百萬。
    孤舟犯其壘,白羽一揮散。
    崩騰中夜雪,千里照組練。
    乾坤合冥蒙,遠色辨波面。

    617 《對雪呈仲車》 宋·張耒

    學堂歲暮無來客,殘雪漫漫風獵獵。
    當庭古柳三四枝,老翁攜帚收殘葉。
    二年閑散百事慵,饑寒不自勤鋤鍤。
    囊空甑倒誰復救,典衣買酒將空篋。

    618 《十月十二日夜務宿寄內》 宋·張耒

    夜寒欺老人,展轉睡不足。
    長年怕為客,況此空齋宿。
    嗈嗈度云雁,瑟瑟受霜竹。
    凍骹冷如植,未覺重衾燠。
    天明起盥櫛,淡日初照屋。
    寄聲家具酒,買魚烹雁鶩。

    619 《和大雪折木》 宋·張耒

    季秋木葉未全落,西風卷云飛雪作。
    奔騰傾倒來不停,頃刻山川失寥廓。
    白頭老翁仰天嘆,一生未見可吁愕。
    但悲無食饑凍死,何暇更議陰陽錯。

    620 《人家》 宋·張耒

    人家依古木,雞犬亂山深。
    積雪暗猶壯,寒云晚易陰。
    斷荷欹凍水,孤月戰風林。
    稍稍棲烏定,饑啼何處禽。

    * 關于凍寒的詩詞 描寫凍寒的詩詞 帶有凍寒的詩詞 包含凍寒的古詩詞(1045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