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關于全家的詩詞(1107首)

    141 《跋葛子固題蘇道士江行圖》 宋·楊萬里

    江行圖上指君山,寄語煙波不用看。
    烝水買船歸霅水,全家般入畫圖間。

    142 《四月二十八日祠祿秩滿,喜罷感恩,進退格》 宋·楊萬里

    隨牒江湖四十年,寄名臺閣兩三番。
    全家廩食皆天賜,晚歲祠官是地仙。
    匹似分司轉閑散,也無拜表及寒溫。
    明朝更省毛錐力,十字名銜尚請錢。

    143 《偶思桓景登高故事》 宋·宋祁

    桓景全家遂得仙,佩萸吹菊對陶然。
    汝南雞犬緣何事,不似淮王許上天。

    144 《清江引》 宋·黃庭堅

    江鷗搖蕩荻花秋,八十漁翁百不憂。
    清曉采蓮來蕩槳,夕陽收網更橫舟。
    群兒學漁亦不惡,老妻白頭從此樂。
    全家醉著篷底眠,舟在寒沙夜潮落。

    145 《蕭灑桐廬郡十絕》 宋·范仲淹

    蕭灑桐廬郡,全家長道情。
    不聞歌舞事,繞舍石泉聲。

    146 《金縷曲·枕上閑商略》 清·朱彝尊

    枕上閑商略,記全家元夜看燈,小樓簾幕。
    暗里橫梯聽點屐,知是潛回香閣。
    險把個玉清追著。
    徑仄春衣風漸逼,惹釵橫翠鳳都驚落。

    147 《鵲橋仙 十一月八日》 清·朱彝尊

    一箱書卷,一盤茶磨,移住早梅花下。
    全家剛上五湖舟,恰添了個人如畫。
    月弦新直,霜花乍緊,蘭槳中流徐打,寒威不到小蓬窗,漸坐近越羅裙衩。

    148 《捕魚詞》 明·高啟

    后網初沉前網起,夫婦生來業淘水。
    忽驚網重力難牽,打得長魚滿船喜。
    不教持賣去南津,且向江頭祭水神。
    愿得年年神作主,無事全家臥煙雨。
    不論城中魚貴賤,換得酒歸儂不怨。

    149 《夜雨江館寫懷(二首)》 明·高啟

    愁解尋人不得辭,小窗疏竹雨來時。
    江湖今夜全家客,猶勝飄零兩處思。

    150 《南郊大禮詩》 宋·王禹偁

    千官云擁御樓時,朝服紛紛換禮衣。
    萬里梯航歸大國,一聲雷雨破圜扉。
    青蠅傳去人人喜,丹鳳銜來處處飛。
    收盡洛南遷客淚,全家◇◇望日邊歸。

    151 《酬種放徵君一百韻》 宋·王禹偁

    太歲在辛卯,九月萬木落。
    是時太陰虧,占云臣道剝。
    王生出紫微,譴逐走商洛。
    扶親又抱子,迤邐過京索。

    152 《送舍弟赴舉因寄兩制諸太僚》 宋·王禹偁

    堂上尊親鶴發垂,十年祿仕不相離。
    何期膝下承顏日,卻是山中謫宦時。
    未有重茵如子路,空披彩服學嬰兒。
    全家送爾隨鄉薦,試向朝端獻此詩。

    153 《出商州有感》 宋·王禹偁

    圜丘恩例得量移,笑領全家出翠微。
    惟有來時的顱馬,商山埋骨不同歸。

    154 《閿鄉旅夜》 宋·王禹偁

    行盡兩京路,將登六里山。
    全家空酒淚,知是幾時還。

    155 《竹溪直院盛稱起予草堂詩之善暇日覽之多有可》 宋·劉克莊

    小徑通車轍,全家隱薜蘿。
    俗人望崖返,長者及門多。
    往往知蝸舍,時時叩雀羅。
    雞棲柏厚去,犢駕太丘過。
    驥尾聊同托,驪駒且莫歌。
    平生疑泄柳,不納意如何。

    156 《豐湖三首》 宋·劉克莊

    作橋聊結眾生緣,不計全家落瘴煙。
    內翰翻身脫犀帶,黃門勸婦助金錢。

    157 《記雜畫·賣卜圖》 宋·劉克莊

    牽羔仍抱子,翁媼各鶉懸。
    破扇題周易,全家賴卦錢。

    158 《避寇遷居郭內風雨凄然鄭顧道餉酒》 宋·曾幾

    煙雨昏昏一月梅,全家避賊寄城隈。
    欲尋碧落侍郎去,遽沐青州從事來。
    令我妻孥爭洗盞,想公伯仲政傳杯。
    安能郁郁久居此,且傍茶山松徑回。

    159 《江漲》 宋·曾幾

    霧里江流欲到天,旅人合眼夢歸船。
    雨聲竹屋曉來急,誤喜全家蓬底眠。

    160 《信衢道中溪流不通全家遵陸》 宋·曾幾

    客情厭楚卻思吳,白鷺汀洲政起予。
    渴雨溪流妨進艇,得晴山路稱騎驢。
    滿林霜著春相似,半嶺云橫雪不如。
    匹馬四方男子事,饒陽況不是吾盧。

    * 關于全家的詩詞 描寫全家的詩詞 帶有全家的詩詞 包含全家的古詩詞(1107首)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