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譙國嘲提壺》 晁補之
夕陽深樾里,持此勸何人。
作者簡介(晁補之)

晁補之(公元1053年—公元1110年),字無咎,號歸來子,漢族,濟州巨野(今屬山東巨野縣)人,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為“蘇門四學士”(另有北宋詩人黃庭堅、秦觀、張耒)之一。曾任吏部員外郎、禮部郎中。 工書畫,能詩詞,善屬文。與張耒并稱“晁張”。其散文語言凝練、流暢,風格近柳宗元。詩學陶淵明。其詞格調豪爽,語言清秀曉暢,近蘇軾。但其詩詞流露出濃厚的消極歸隱思想。著有《雞肋集》、《晁氏琴趣外篇》等。
《譙國嘲提壺》晁補之 翻譯、賞析和詩意
《譙國嘲提壺》是宋代晁補之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何處提壺鳥,荒園自叫春。
夕陽深樾里,持此勸何人。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場景,詩人看到一只孤獨的鳥兒在何處提著壺,獨自在荒廢的園子里歡快地鳴唱著。夕陽在深深的樹蔭中逐漸西沉,詩人手持著酒壺,不知要勸誰來飲酒。
賞析:
《譙國嘲提壺》通過描繪一個寂靜而荒廢的園子,以及一只正在自得其樂的鳥兒,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物的觀察和思考。這首詩詞以簡潔而生動的語言,傳達了一種深邃的意境。
首句“何處提壺鳥,荒園自叫春”,通過以鳥兒提壺的形象來表達孤獨和自娛自樂的意味。鳥兒在荒蕪的園子里自由自在地歡唱,仿佛在嘲笑著人們的拘束和繁瑣。這種形象的營造使讀者感受到一種超然的境界。
第二句“夕陽深樾里,持此勸何人”,以夕陽的景象和詩人手持酒壺的動作,呼應了詩題中的“提壺”二字。夕陽的余暉透過樹蔭灑在園中,給人一種幽深的感覺。而詩人手持酒壺,似乎是在邀請某人一同品味美酒。然而,由于下文沒有交代具體的勸酒對象,給人以一種懸而未決的感覺,增加了詩詞的意境和韻味。
整首詩詞以自然景物為媒介,通過對孤獨和自由的描繪,表達了詩人對世俗拘束的嘲諷和對自由的向往。讀者在欣賞這首詩詞時,可以感受到一種清新、超脫的意境,同時也可以引發對生活和自由的思考。
《譙國嘲提壺》晁補之 拼音讀音參考
qiáo guó cháo tí hú
譙國嘲提壺
hé chǔ tí hú niǎo, huāng yuán zì jiào chūn.
何處提壺鳥,荒園自叫春。
xī yáng shēn yuè lǐ, chí cǐ quàn hé rén.
夕陽深樾里,持此勸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