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軍裝十詠·矛》 高啟
日斜親斗罷,高宴卓沙場。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觀軍裝十詠·矛》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觀軍裝十詠·矛》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畫干似蛇長,誰論半段璟。
日斜親斗罷,高宴卓沙場。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軍裝中的矛。詩人通過形容矛的形狀和光澤,表達了對軍事力量的贊美和敬仰。他提到了矛的長度和光芒,暗示了矛的威力和鋒利。詩人還描述了戰斗結束后的景象,暗示了戰爭的殘酷和軍人的辛勞。最后,他提到了高宴和沙場,表達了對將士們的英勇和奉獻的敬意。
賞析: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富有意象的語言,展現了軍裝中矛的形象和象征意義。詩人運用了形容詞和比喻手法,使讀者能夠感受到矛的威力和軍人的英勇。他通過對戰斗結束后的景象的描繪,反襯出戰爭的殘酷和軍人的辛勞。整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對軍人的敬意和對戰爭的思考,展現了作者對軍事力量的贊美和對和平的渴望。這首詩詞既有軍事題材的特點,又融入了對人性和社會的思考,具有一定的藝術價值。
《觀軍裝十詠·矛》高啟 拼音讀音參考
guān jūn zhuāng shí yǒng máo
觀軍裝十詠·矛
huà gàn shì shé zhǎng, shuí lùn bàn duàn jǐng.
畫干似蛇長,誰論半段璟。
rì xié qīn dòu bà, gāo yàn zhuō shā chǎng.
日斜親斗罷,高宴卓沙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