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張校理畫》 高啟
遙山不能見,只為晚煙深。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題張校理畫》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題張校理畫》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描繪了初冬時節的景色和秋天的聲音,以及遠山被深深的晚煙所遮掩的景象。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寒色初凝野,
秋聲忽在林。
遙山不能見,
只為晚煙深。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自然景色來表達作者的情感和思考。首先,詩中的"寒色初凝野"描述了初冬時節的景色,寒意逐漸浸染大地,大自然的色彩變得冷寂。接著,"秋聲忽在林"描繪了秋天的聲音,也許是秋風吹拂樹葉的沙沙聲,或者是鳥兒在林間的鳴叫聲,給人一種寧靜而又寂寥的感覺。
然而,詩中提到的"遙山不能見,只為晚煙深"則表達了一種遙遠山脈被深深的晚煙所遮掩的景象。這句詩意味深長,可以理解為作者在描述自然景色的同時,也在暗示人生的無常和不可預測性。有時候,我們看似清晰的目標或遠方,卻因為種種原因而被遮蔽,讓人感到迷茫和困惑。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季節變遷和人生無常的思考。它給人一種深沉而富有哲理的感覺,讓人在欣賞詩詞的同時也能思考人生的意義。
《題張校理畫》高啟 拼音讀音參考
tí zhāng xiào lǐ huà
題張校理畫
hán sè chū níng yě, qiū shēng hū zài lín.
寒色初凝野,秋聲忽在林。
yáo shān bù néng jiàn, zhǐ wèi wǎn yān shēn.
遙山不能見,只為晚煙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