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四時歌》 高啟
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
作者簡介(高啟)

高啟(1336-1373)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為“吳中四杰”,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杰”,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啟曾為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為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子夜四時歌》高啟 翻譯、賞析和詩意
《子夜四時歌》是明代詩人高啟創作的一首詩詞。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夜晚的情景,通過描寫紅妝、南湖、舟行和荷花等元素,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對離別的不舍之情。
詩詞的中文譯文如下:
紅妝何草草,晚出南湖道。
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夜晚為背景,通過描繪紅妝、南湖、舟行和荷花等景物,展現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對離別的不舍之情。
首句“紅妝何草草”描繪了一個穿著紅色妝容的女子,她匆匆地走出南湖的小道。這里的紅妝象征著美麗和喜慶,給整個夜晚增添了一抹亮色。
接著,“晚出南湖道”表明這個女子是在傍晚時分離開南湖的。南湖是一個美麗的地方,這里的景色可能給了她一種愉悅和滿足的感覺。
然而,第三句“不忍便回舟”表達了作者對離別的不舍之情。作者不愿意離開南湖,不愿意結束這美好的時刻,因此不忍心馬上回到船上。
最后一句“荷花似郎好”以荷花作為象征,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贊美。荷花是中國文化中的象征之一,它們的美麗和高潔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里,作者將荷花比作郎君,贊美荷花的美麗如同贊美心愛的人一樣。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描繪夜晚的景色和情感,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贊美和對離別的不舍之情。同時,通過運用象征手法,詩詞中的景物和情感得到了更深層次的表達。
《子夜四時歌》高啟 拼音讀音參考
zǐ yè sì shí gē
子夜四時歌
hóng zhuāng hé cǎo cǎo, wǎn chū nán hú dào.
紅妝何草草,晚出南湖道。
bù rěn biàn huí zhōu, hé huā shì láng hǎo.
不忍便回舟,荷花似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