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全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作者簡介(李商隱)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谿)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柳》李商隱 古詩翻譯及注釋
翻譯
曾經追逐東風,猶如舞女在宴席上翩翩起舞,那時正是繁花似錦的春日,人們在樂游原中游玩。怎么會到深秋的季節,已是夕陽斜照,秋蟬哀鳴的景象了。
注釋
①斷腸天:令人銷魂的春天
《柳》李商隱 古詩賞析
對比手法 1.詩寫的是寫秋日之《柳》李商隱 古詩,但詩人不從眼前寫起,而是先追想它在春日的情景,然后再回到眼前的《柳》李商隱 古詩上來。你看,在士女如云的樂游苑上,在繁華似錦的春日,婀娜多姿的春《柳》李商隱 古詩和飄然起舞的舞女在熱鬧的舞筵上結合了起來,分不清誰是舞女,何為《柳》李商隱 古詩枝,意境是何等的優美!而眼前的秋《柳》李商隱 古詩,卻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種景象。“清秋”“斜陽”“秋蟬”點染了環境的凄涼,春日之《柳》李商隱 古詩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李商隱 古詩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李商隱 古詩的零落憔悴。詩人正是通過這種強烈的對比,表達了對秋《柳》李商隱 古詩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全詩句句寫《柳》李商隱 古詩,卻不著一個“《柳》李商隱 古詩”字。句句寫景,又句句抒情。詩人年輕時充滿幻想和信心,懷有遠大抱負,正如洋溢著勃勃生機的春《柳》李商隱 古詩。然而由于黨爭傾軋,詩人一直過著一種沉淪的生活,詩中經歷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李商隱 古詩,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身世的真實寫照。 2.以春《柳》李商隱 古詩作比,來寫秋日之衰《柳》李商隱 古詩,春日之《柳》李商隱 古詩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李商隱 古詩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李商隱 古詩的零落憔悴。李商隱青年時就中進士,懷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遠大抱負,然而由于黨爭傾軋,長期沉淪下僚,此時悼念亡妻,悲嘆前路,其心情之慘苦可想而知,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李商隱 古詩,不正是詩人自傷遲暮、自嘆處世的生動寫照?
“逐”有隨著之意,用了擬人手法。本來是東風吹動《柳》李商隱 古詩枝,用一“逐”字,說《柳》李商隱 古詩枝追隨東風,變被動為主動,形象更加生動可愛,表現了《柳》李商隱 古詩枝的生機可愛。
春日《柳》李商隱 古詩長,迎風擺動,但詩人并沒有直接描寫,而是賦一“逐”字,把《柳》李商隱 古詩人格化。本是風吹《柳》李商隱 古詩動,卻偏要寫成《柳》李商隱 古詩逐風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讓人聯想到那迎風而動的《柳》李商隱 古詩條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綠裙,左擺右搖,煞是好看。可謂將擬人手法運用得深入無痕。
第四句兩個“帶”字也分明是將《柳》李商隱 古詩寫作人。兩句連起來讀,我們可以這樣來解釋:你怎么愿意在清秋之日,既帶著昏黃的斜陽,又帶著凄鳴的寒蟬呢?詩人把斜陽照《柳》李商隱 古詩,秋蟬鳴《柳》李商隱 古詩反說成“帶斜陽又帶蟬”,這一反,卻將《柳》李商隱 古詩的形象凸現出來了。
《贈《柳》李商隱 古詩》,其實就是詠《柳》李商隱 古詩。詠而贈之,故題曰“贈”。前人認為此詩有本事,馮浩并認為系為洛陽歌妓《柳》李商隱 古詩枝作。由于年代久遠,別無旁證,真實情況,已難考知。
李商隱對《柳》李商隱 古詩很有感情,他的詩集中,以《柳》李商隱 古詩為題的,多至十幾首。這一首同他別的那些詠《柳》李商隱 古詩詩不同,它的背景不是一地一處,而是非常廣闊的地域。“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首聯就從京城長安到大江之濱的江陵,寫《柳》李商隱 古詩從北到南,無處不在,“掩映”“參差”,秀色千里。
“掩映”、“參差”,是寫《柳》李商隱 古詩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點出時間是在春天。由“從”(任從)到“更”的變化,把《柳》李商隱 古詩的蓬勃生機,渲染得更加強烈。次聯“風流”、“婀娜”,則是寫《柳》李商隱 古詩的體態輕盈。柔長的《柳》李商隱 古詩枝,千枝萬縷,春風吹拂,宛若妙齡女郎,翩躚起舞,姿態是非常動人的。“見說”是聽見別人說,包括古今之人對《柳》李商隱 古詩的贊賞。“來當”句是說自己見到眼前之《柳》李商隱 古詩的時候,正當其婀娜多姿之時,表現出詩人的欣喜之情。上面四句,從廣闊的背景上,對春《柳》李商隱 古詩作了生動具體的描繪,寫出了她嫵媚可愛的風姿。
下面接寫《柳》李商隱 古詩色綿延不斷。一到春天,路旁堤畔之《柳》李商隱 古詩籠煙罩霧,蔥蘢翠綠,望之令人心醉。詩人的目光,正是被這迷人的《柳》李商隱 古詩色所牽引,向前移去,直到橋邊,眼看《柳》李商隱 古詩色就要被隔斷,可是跨過橋去,向旁一彎,卻又順著長堤,向前延伸,最后雖然眼中已望不見《柳》李商隱 古詩,但心中仿佛仍然見到青青的《柳》李商隱 古詩色向遠方伸去。“行”作“行蹤”、“蹤跡”解。“意相隨”既指春《柳》李商隱 古詩傍隨長堤而去,也指詩人的心為《柳》李商隱 古詩所系,緊隨不舍,最后直至青樓酒旗、《柳》李商隱 古詩花似雪之處。“青樓”、“酒旗”是人間繁華之地;飛花似雪是春《柳》李商隱 古詩盛極之時。“忍”即忍心之意,字里透露出詩人的痛惜之情。花飛似雪,固然美極盛極,然而繁華已極,就意味著離凋謝不遠。兩句把春《柳》李商隱 古詩的繁華寫到極致,也把人的愛惜之情寫到極點。紀昀評此詩云:“五、六句空外傳神,極為得髓。結亦情致可思。”(《李義山詩集輯評》)這四句,意境很美,言外之意不盡,很耐人尋味。
《柳》李商隱 古詩創作背景
李商隱的《《柳》李商隱 古詩》大致寫于大中五年(851)。詩人借詠《柳》李商隱 古詩自傷遲暮,傾訴隱衷。先寫春日之《柳》李商隱 古詩、春風蕩漾,百花爭艷,樂游苑上,士女如云,舞筵上紅裙飄轉,綠袖翻飛,碧綠的《柳》李商隱 古詩枝,同舞女一道翩翩起舞。下面兩句卻陡然一轉,回到眼前的秋《柳》李商隱 古詩,景象完全相反,斜陽照著《柳》李商隱 古詩枝,秋蟬貼在樹上哀鳴,一派肅殺、凄涼的環境。詩中經歷今昔榮枯懸殊變化的秋《柳》李商隱 古詩,正是自己身世的生動寫照。“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iǔ
柳
céng zhú dōng fēng fú wǔ yán, lè yóu chūn yuàn duàn cháng tiān.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rú hé kěn dào qīng qiū rì, yǐ dài xié yáng yòu dài chán.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