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此報皇明”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持此報皇明”全詩
青秧白水無際,中有一犁耕。
聽得田翁相語,今歲時年恰好,眨眼是秋成。
老守何能解,持此報皇明。
望家山,千里外,楚云平。
良田二頃,非村非郭枕柴局。
況有檐林香透,更有楊堤陰合,魂夢每宵征。
巴得西風起,吾亦文前程。
分類: 水調歌頭
作者簡介(吳潛)

吳潛(1195—1262) 字毅夫,號履齋,宣州寧國(今屬安徽)人。寧宗嘉定十年(1217)舉進士第一,授承事郎,遷江東安撫留守。理宗淳祐十一年(1251)為參知政事,拜右丞相兼樞密使,封崇國公。次年罷相,開慶元年(1259)元兵南侵攻鄂州,被任為左丞相,封慶國公,后改許國公。被賈似道等人排擠,罷相,謫建昌軍,徙潮州、循州。與姜夔、吳文英等交往,但詞風卻更近于辛棄疾。其詞多抒發濟時憂國的抱負與報國無門的悲憤。格調沉郁,感慨特深。著有《履齋遺集》,詞集有《履齋詩余》。
《水調歌頭》吳潛 翻譯、賞析和詩意
《水調歌頭·小隊旌旗出》是宋代詩人吳潛的作品。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小隊旌旗出,
畫鷁倚嵩竹。
青秧白水無際,
中有一犁耕。
這里描繪了一個小隊的旌旗出現在景色中,畫鷁(一種水鳥)停在嵩竹旁。廣闊的田野上一望無際,青秧嫩綠,白色的水面與青秧融為一體。其中一犁正在田地里耕作。
聽得田翁相語,
今歲時年恰好,
眨眼是秋成。
詩中提到,能聽到田野里的老農人相互交談。現在正值時令適宜,正是收獲的季節。轉眼間,秋天已經成熟。
老守何能解,
持此報皇明。
望家山,千里外,
楚云平。
這里表達了詩人身處異鄉,望著千里之外的家鄉山川,思念之情油然而生。詩人自稱"老守",意味著他長期守護邊疆,無法回家。但他仍然抱著這份思念之情,希望能將這份報告皇明。
良田二頃,
非村非郭枕柴局。
況有檐林香透,
更有楊堤陰合,
魂夢每宵征。
這里描繪了詩人在異鄉所擁有的一片肥沃的良田,有兩頃的面積。這片土地既不屬于村莊,也不屬于城郭,安靜地依偎在柴草場旁邊。在田野旁邊還有一片草木蔥蘢的林木,散發著芳香。而楊柳堤岸提供了陰涼之處。詩人的心靈在每個夜晚都徜徉在這些美好的景色中。
巴得西風起,
吾亦文前程。
詩的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志向。他盼望著西方的風起,希望自己也能在文學上有所成就,追尋前程。
這首詩詞通過描繪田園風光和表達詩人的思鄉情懷,展現了對家鄉的眷戀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時,也透露出詩人的志向和對文學事業的向往。整體氛圍寧靜而富有詩意,給人一種懷舊的感覺,同時也反映了宋代社會中農民的生活狀況和詩人的情感體驗。
“持此報皇明”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uǐ diào gē tóu
水調歌頭
xiǎo duì jīng qí chū, huà yì yǐ sōng zhú.
小隊旌旗出,畫鷁倚嵩竹。
qīng yāng bái shuǐ wú jì, zhōng yǒu yī lí gēng.
青秧白水無際,中有一犁耕。
tīng dé tián wēng xiāng yǔ, jīn suì shí nián qià hǎo, zhǎ yǎn shì qiū chéng.
聽得田翁相語,今歲時年恰好,眨眼是秋成。
lǎo shǒu hé néng jiě, chí cǐ bào huáng míng.
老守何能解,持此報皇明。
wàng jiā shān, qiān lǐ wài, chǔ yún píng.
望家山,千里外,楚云平。
liáng tián èr qǐng, fēi cūn fēi guō zhěn chái jú.
良田二頃,非村非郭枕柴局。
kuàng yǒu yán lín xiāng tòu, gèng yǒu yáng dī yīn hé, hún mèng měi xiāo zhēng.
況有檐林香透,更有楊堤陰合,魂夢每宵征。
bā dé xī fēng qǐ, wú yì wén qián chéng.
巴得西風起,吾亦文前程。
“持此報皇明”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