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情競紛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物情競紛紜”全詩
至理自宜貫。
達觀儻不融。
居然見真{贗貝=月}。
分類:
作者簡介(陸機)

陸機(261-303),字士衡,吳郡吳縣(今江蘇蘇州)人,西晉文學家、書法家,孫吳丞相陸遜之孫、大司馬陸抗之子,與其弟陸云合稱“二陸”。孫吳滅亡后出仕晉朝司馬氏政權,曾歷任平原內史、祭酒、著作郎等職,世稱“陸平原”。后死于“八王之亂”,被夷三族。他“少有奇才,文章冠世”(《晉書·陸機傳》),與弟陸云俱為中國西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被譽為“太康之英”。陸機還是一位杰出的書法家,他的《平復帖》是中古代存世最早的名人書法真跡。
《詩》陸機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是陸機所作,題為《詩》,出自魏晉時期。下面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的內容表達了物事的繁雜紛紜,以及真理應當自然貫通的觀念。詩人認為,真理是普適的,應該能夠貫穿萬物。只有達到達觀的境地,才能夠看清真相。
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可以是:
物事紛繁多樣,
至理自然貫通。
達觀心境無礙,
居然見到真相。
這首詩詞的詩意是表達了對于真理的理解和追求。詩人通過描繪物事的繁雜多樣,暗示了人們生活中的瑣碎和紛亂。然而,他認為真理是普遍存在的,應該能夠貫穿一切事物。只有心境達到達觀的境地,才能夠超脫物事的干擾,看清真相。
這首詩詞的賞析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讀:
1. 物事紛繁多樣:詩人以一種客觀的態度,描繪了世間萬物的多樣性和錯綜復雜的局面。這種描寫讓人感受到生活的喧囂和紛亂。
2. 至理自然貫通:詩人認為真理是自然而然地存在的,應當貫通于世間的一切。這種觀點體現了詩人對于智慧和真理的追求,以及對于人們應當超越表象、把握本質的思考。
3. 達觀心境無礙:詩人提出了達觀的心境,即超脫于物事紛紛擾擾之外的心態。只有擁有達觀的心境,人們才能夠超越表面的繁雜,洞察事物的本質。
4. 居然見到真相:詩人通過達觀的心境,能夠看清真相。這里的真相可以理解為對于世界的真實認知和理解。詩人用"居然"來表達出他對于真相的驚訝和珍貴。
這首詩詞通過對物事的描繪,表達了對于真理的追求和對于達觀心境的贊美。它啟示人們要超越物事的瑣碎,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才能夠洞察事物的本質,獲得真正的智慧和領悟。
“物情競紛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ī
詩
wù qíng jìng fēn yún.
物情競紛紜。
zhì lǐ zì yí guàn.
至理自宜貫。
dá guān tǎng bù róng.
達觀儻不融。
jū rán jiàn zhēn yàn bèi yuè.
居然見真{贗貝=月}。
“物情競紛紜”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二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