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td>
<bdo id="4wawa"></bdo>
  • <li id="4wawa"><option id="4wawa"></option></li>
  • “泰山若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泰山若厲”出自兩漢司馬遷的《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詩句共4個字,詩句拼音為:tài shān ruò lì,詩句平仄:仄平仄仄。

    “泰山若厲”全詩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正義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新聞!《書》曰“協和萬國”,遷于夏、商,或數千歲。
    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后,見于《春秋》。
    《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余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于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后數世,民咸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
    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余皆坐法隕命亡國,豐耗矣。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于當世之禁云。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
    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于是謹其終始,表見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作者簡介(司馬遷)

    司馬遷頭像

    司馬遷(前145年-不可考),字子長,夏陽(今陜西韓城南)人,一說龍門(今山西河津)人。西漢史學家、散文家。司馬談之子,任太史令,因替李陵敗降之事辯解而受宮刑,后任中書令。發奮繼續完成所著史籍,被后世尊稱為史遷、太史公、歷史之父。司馬遷早年受學于孔安國、董仲舒,漫游各地,了解風俗,采集傳聞。初任郎中,奉使西南。元封三年(前108)任太史令,繼承父業,著述歷史。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范,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翻譯及注釋

    翻譯
      正義高祖剛剛平定天下,表明有功勞的臣子會封侯,像蕭何,曹參等等。太史公說,古時人臣的功績有五等:依靠仁德安定國家的稱“勛”;依靠出謀劃策的稱“勞”;借助武力的稱“功”;明確功勞等級的稱“伐”;憑借資歷長短的稱“閱”。我朝的封爵誓詞上講:“即使黃河細得像衣帶,泰山平的象磨刀石了,你們的封國也會永遠安寧,還要把對你們的恩澤延及給后代。”朝廷最初不是不想穩固這些功臣們的根本,但那些枝枝葉葉卻漸漸的衰微了。
      我讀了有關高祖給功臣們的封侯的史料,考察了功臣侯們初次受封及他們后嗣失掉侯位的因由,認為,這真是和我所聽到的傳聞不一樣!《尚書》說:“各個邦國都應協調和睦”,直到夏、商時代,有的邦國竟經歷了幾千年。周朝分封了八百個諸侯,經幽王、厲王之后,在《春秋》的記載上還能見的到。《尚書》上記載了唐堯、虞舜時的侯伯,經歷夏、商、周三代的千余年,仍然保全著自己的地位而屏衛著天子。這難道還不是因為他們深信仁義,遵奉君主的法令嗎?漢朝興起了,受到分封的功臣一百多人。當時天下剛剛安定,以前那些大城名都的人口離散逃亡,可以統計的戶口不過原來的十之二三,因此,大侯的封戶不過萬戶,小的只有五六百戶。以后幾代,民眾們都回歸故鄉了,戶口才日益繁衍起來。蕭何,曹參,周勃,灌嬰這些人的后裔有的封戶達到了四萬,小侯的封戶也增加了一倍,財產也象這樣不斷積累,他們確實富裕厚足了。于是,這些人的子孫驕傲自滿了,忘記了自己祖先創業的艱難,干起了荒淫邪惡的勾當。從開始受封到太初時只有百余年的時間,而原來的侯爵保持至今的只剩下五家,其余的都因犯法而喪命亡國,一下子就全完了。這由國家法網漸漸嚴密的緣故,然而他們自己也沒有小心翼翼地對待當世的禁令啊!
      生活在今世,記住古代的道理是要把它當作鏡子來對照自己,可不一定今天就與古代完全一樣。帝王們完全可以制定不同的利益而采取不同的統治方法,主要還是以成就功業為原則,豈能完全一樣?觀察功臣侯門為什么受到尊榮恩寵和為什么受到廢黜羞辱,也是當今政治得失的經驗教訓,何必非得古代的傳聞!在此,我考察了功臣侯們的始末,把關于他們的文獻改列成下表,其中有有些沒能完全弄清本末之處。不過,以后如果有人想繼續推究和說明其中的道理,這個表還是可以參閱的。

    注釋
    <1>“社”,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土神。“稷”,古代帝王、諸侯祭祀的谷神。“社”、“稷”連言,則用以代指國家。 
    <2>“等”,等級。這里泛指各種帶有等級的國家制度。
    <3>“封爵之誓”,漢高祖封侯時有約誓,欲使功臣所得爵位世代相傳。誓詞以丹色刻寫在鐵券上,即所謂“丹書鐵券”。 
    <4>“河”,黃河。“帶”,衣帶。“使河如帶”,使黃河變成衣帶一般狹小,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以此來譬喻久遠。
    <5>“厲”,磨刀石。“泰山若厲”,使泰山變成磨刀石一樣短小,這同“使河如帶”一樣,也幾乎是不可能的。此句意在表示久遠。 
    <6>“爰”,音yu2n,乃,于是。“苗裔”,子孫后代。“爰及苗裔”,此四句誓詞《困學紀聞》十二引《楚漢春秋》作“使黃河如帶,太山如礪。漢有宗廟,爾無絕世”。 
    <7>“根本”,指漢高祖時期始受封的功臣。
    <8>“枝葉”,指功臣侯者的后裔。“陵夷”,衰頹。
    <9>“余”,我。“讀高祖侯功臣”,閱讀高祖對功臣進行封爵的記載。這種記載,即是當時的侯籍。 
    <10>“異哉所聞”,此謂異于下文提到的《尚書》、《春秋》記載的情況,并不是異于“使河如帶,泰山若厲”云云之意。 
    <11>“《書》”,即《尚書》。“協和萬國”,語出《尚書·堯典》。《堯典》作“協和萬邦”。“邦”改作“國”,避漢高祖劉邦諱。在《堯典》中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堯使各個邦國之間關系和協。 
    <12>“幽”,周幽王,周宣王之子,公元前七八一年至前七七一年在位。在位期間,為政昏亂,被殺于驪山下,西周滅亡。事跡詳見本書《周本紀》。“厲”,周厲王,周夷王之子。執政期間,剝削繁苛,壓制輿論,公元前八四一年,國人暴動,厲王出奔彘(在今山西霍縣),十四年后死于彘。事跡詳見本書《周本紀》。
    <13>“唐虞”,即陶唐氏和有虞氏,皆為傳說時期的遠古部落,其首領前者是堯,后者是舜。 <14>“蕃”,與“藩”字通,屏障的意思。 
    <15>“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據表間所列,高祖功臣侯者一百三十七人,另有王子四人,外戚二人,共一百四十三人。實際上,高祖功臣受封為侯的,本表尚有漏載者。 
    <16>“蕭、曹、絳、灌”,指蕭何、曹參、絳侯周勃、灌嬰。
    <17>“太初”,漢武帝年號,凡四年,時當公元前一○四年至前一○一年。 
    <18>“見”,與“現”字同。“見侯五”,指平陽侯曹宗、曲周侯酈終根、埤山侯仁、戴侯秘蒙、谷陵侯馮偃。 
    <19>“秏”,與“耗”字同,意為無、盡。 
    <20>“罔”,與“網”字同,法網。“少”,稍略,略微。 
    <21>“兢兢”,小心謹慎。
    <22>“緄”,與“混”字通。

    “泰山若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āo zǔ gōng chén hóu zhě nián biǎo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zhèng yì gāo zǔ chū dìng tiān xià, biǎo míng yǒu gōng zhī chén ér hóu zhī, ruò xiāo cáo děng.
    正義高祖初定天下,表明有功之臣而侯之,若蕭、曹等。
    tài shǐ gōng yuē: gǔ zhě rén chén gōng yǒu wǔ pǐn, yǐ dé lì zōng miào dìng shè jì yuē xūn, yǐ yán yuē láo, yòng lì yuē gōng, míng qí děng yuē fá, jī rì yuē yuè.
    太史公曰:古者人臣功有五品,以德立宗廟、定社稷曰勛,以言曰勞,用力曰功,明其等曰伐,積日曰閱。
    fēng jué zhī shì yuē:" shǐ hé rú dài, tài shān ruò lì, guó yǐ yǒng níng, yuán jí miáo yì.
    封爵之誓曰:“使河如帶,泰山若厲,國以永寧,爰及苗裔。
    " shǐ wèi cháng bù yù gù qí gēn běn, ér zhī yè shāo líng yí shuāi wēi yě.
    ”始未嘗不欲固其根本,而枝葉稍陵夷衰微也。
    yú dú gāo zǔ hóu gōng chén, chá qí shǒu fēng, suǒ yǐ shī zhī zhě, yuē: yì zāi xīn wén! shū yuē" xié hé wàn guó", qiān yú xià shāng, huò shù qiān suì.
    余讀高祖侯功臣,察其首封,所以失之者,曰:異哉新聞!《書》曰“協和萬國”,遷于夏、商,或數千歲。
    gài zhōu fēng bā bǎi, yōu lì zhī hòu, jiàn yú chūn qiū.
    蓋周封八百,幽、厲之后,見于《春秋》。
    shàng shū yǒu táng yú zhī hóu bó, lì sān dài qiān yǒu yú zài, zì quán yǐ fān wèi tiān zǐ, qǐ fēi dǔ yú rén yì fèng shàng fǎ zāi? hàn xìng, gōng chén shòu fēng zhě bǎi yǒu yú rén.
    《尚書》有唐虞之侯伯,歷三代千有余載,自全以蕃衛天子,豈非篤于仁義、奉上法哉?漢興,功臣受封者百有余人。
    tiān xià chū dìng, gù dài chéng míng dōu sàn wáng, hù kǒu kě dé ér shù zhě shí èr sān, shì yǐ dà hóu bù guò wàn jiā, xiǎo zhě wǔ liù bǎi hù.
    天下初定,故大城名都散亡,戶口可得而數者十二三,是以大侯不過萬家,小者五六百戶。
    hòu shù shì, mín xián guī xiāng lǐ, hù yì xī, xiāo cáo jiàng guàn zhī shǔ huò zhì sì wàn, xiǎo hòu zì bèi, fù hòu rú zhī.
    后數世,民咸歸鄉里,戶益息,蕭、曹、絳、灌之屬或至四萬,小侯自倍,富厚如之。
    zǐ sūn jiāo yì, wàng qí xiān, yín bì.
    子孫驕溢,忘其先,淫嬖。
    zhì tài chū, bǎi nián zhī jiān, jiàn hóu wǔ, yú jiē zuò fǎ yǔn mìng wáng guó, fēng hào yǐ.
    至太初,百年之間,見侯五,余皆坐法隕命亡國,豐耗矣。
    wǎng yì shǎo mì yān, rán jiē shēn wú jīng jīng yú dāng shì zhī jìn yún.
    罔亦少密焉,然皆身無兢兢于當世之禁云。
    jū jīn zhī shì, zhì gǔ zhī dào, suǒ yǐ zì jìng yě, wèi bì jǐn tóng.
    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鏡也,未必盡同。
    dì wáng zhě gè shū lǐ ér yì wù, yào yǐ chéng gōng wèi tǒng jì, qǐ kě gǔn hū? guān suǒ yǐ dé zūn chǒng jí suǒ yǐ fèi rǔ, yì dāng shì dé shī zhī lín yě, hé bì jiù wén? yú shì jǐn qí zhōng shǐ, biǎo jiàn qí wén, pō yǒu suǒ bù jìn běn mò, zhe qí míng, yí zhě quē zhī.
    帝王者各殊禮而異務,要以成功為統紀,豈可緄乎?觀所以得尊寵及所以廢辱,亦當世得失之林也,何必舊聞?于是謹其終始,表見其文,頗有所不盡本末,著其明,疑者闕之。
    hòu yǒu jūn zǐ, yù tuī ér liè zhī, dé yǐ lǎn yān.
    后有君子,欲推而列之,得以覽焉。

    “泰山若厲”平仄韻腳

    拼音:tài shān ruò lì
    平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泰山若厲”的相關詩句

    “泰山若厲”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泰山若厲”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泰山若厲”出自司馬遷的 《高祖功臣侯者年表》,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
    chengrenyou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