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有一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必有一失”全詩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
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
,審問而明辨之也。
《書》不云乎?“好問則裕。
”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ráo)
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
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
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
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
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
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作者簡介(劉開)
劉開(1784—1824)字明東,又字方來,號孟涂,清代桐城人,散文家。 劉開出生數月喪父,母吳氏日耕夜織,盡心撫育。少時牧牛常依塾窗外,傍聽塾師講課,天長日久,習以為常,塾師頗為愛憐,留館就讀。劉開如饑似渴,遍讀詩文。十四歲,以文章拜會姚鼐,姚鼐看后高興地說:“此子他日當以古文名家,望溪、海峰之墜緒賴以復振,吾鄉幸也。”遂收為弟子,授以詩文之法。劉開融會貫通,盡得師傳,與同鄉方東樹、上元管同、歙縣梅曾亮并稱“姚門四大弟子”。道光元年(1821),受聘赴亳州修志,患暴疾而逝。
問說翻譯及注釋
翻譯
一個有見識的人,他做學問必然喜歡向別人提問請教。“問”和“學”是相輔相成地進行的,不“學”就不能提出疑難,不“問”就不能增加知識。喜愛學習卻不多問,不是真的喜愛學習的人。道理明白了,可是還不能應用于實際,認識了那些大的(原則、綱領、總體),可是還可能不了解那些細節,(對于這些問題)除了問,怎么能解決問題呢?
(對于)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向他們問,借以破除那疑問,(這就是孔子)所說的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對于)不如自己的人,向他們問,借以求得一點正確的見解,(這就是曾子)所說的以高才能向低才能(的人)問,以道德高知識多向道德低知識少(的人)問。(對)同自己水平相等的人,向他們問,借以共同研究,(這就是《中庸》)所說的互相詰問,詳細地考察,明確地分辨它。《尚書》不是說嗎?“喜愛問(的人,學問知識)就豐富。”孟子論述:“找回自己的放縱散漫的心”(的時候),并提“學問之道”,“學”之后(就)緊跟著“問”。子思談“重視品德修養”(時),歸結到要(好)問(勤)學,(在他的提法中)“問”并且在“學”的前面。
古代的人虛心采納善言善事,不挑選事情地問,不挑選人地問,(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修養和學業的就可以了。因此,狂妄的普通人的話,圣人(也)采納它,地位低微的樵夫,古圣先王(也)詢問他,舜帝有天子的身份都向平民詢問,以(他們的)大智卻注意到淺近平常的意見,不是偶然的謙虛,實在是要從多方面聽取有益的意見。三代以后,有“學”而沒有“問”,朋友間的交往,能做到規勸做好事,不做壞事就不錯了,那種在大是大非問題上互相請教,勤勉地只是以進修為急務(的人)未多見,(更)何況世俗的人呢?
認為自己對,別人不對,(這是)世俗人的共同毛病,學習有未貫通(不理解的地方),(卻)偏偏以為理解,(所持的)道理有不穩妥(的地方),(卻)胡亂地憑主觀猜測,像這樣,就終生幾乎(都)沒有(什么)可問的事(了)。(對)比自己道德才能高的人,(就)妒忌他,不愿意向他問,(對)不如自己的人,(就)輕視他,(認為)不值得向他問,(對)同自己水平相同的人,抱著嬉戲的態度而不敬重他,不甘愿向他問,像這樣,就天下幾乎沒有可以問的人了。(什么)人(都)不值得佩服了,(什么)事(都)沒有可疑的了,這只是自以為是罷了。自以為是,那錯誤還是小的;自己知道自己的淺薄卻嚴密地掩蓋自己的過錯,寧愿讓學習最終不進步,(也)不愿意虛心向別人請教,這樣危害自己的內心修養,(錯誤可就)大了,而陷入這(種大錯誤)的人常常(占)十分之八九。
不這樣(的話),就所問的(也)不是(他)所學的:(如)問(一些)天下的奇字僻典和瑣屑事物來說說好玩;甚至自己心里所已經明白的(問題,卻故意拿它),問別人,來試試那人的才能;(或者)非常難解答的事情問別人,來逼使那人難堪。如果不是這樣,(或者)即使有與自己思想品德修養有密切關系的事情,可以收到得到教益的效果的,要壓低一下自己的尊嚴(虛心向別人請教)也不能做到。唉!學習之所以不能接近古人,不是(正)由于這(原因)嗎?
而且不喜愛問的人,(是)由于不能虛心;不能虛心(是)由于不誠心實意喜愛學習。也不是不專心用功的緣故,他學習的不是古代儒家學習的(東西),他喜愛的也不是古代儒家喜愛的(東西),不善于問是理所當然的。
聰明的人考慮一千次,(也)一定會出現一次錯誤。圣人所不了解(的事物),普通的人不一定也不了解;普通的人所能做的,圣人不一定能做。真理不專門存在于某人,學習是沒有止境的,那么,“問”可以少得了嗎?《周禮》(說),朝堂之外(要)詢問百姓(對朝政的意見),國家的大事還問到平民。所以貴人可以問身份低的人,道德才能高的人可以問道德才能低的人,老人可以問年輕的人,只考慮道德學問方面的成就罷了。 孔文子不以向比他低下的人請教為恥辱,孔子認為他道德學問高。古人把“問”作為美德,而并不認為它是可恥的,后代的君子反而爭先把“問”當作恥辱,那么古人所深深地(感到)羞恥的(事),后代人卻做著而不以為恥的(就)多了,可悲啊!
注釋
君子:古時對有德有才人的稱呼。
輔:輔助。好:喜好
無以致疑:不會發現疑問;無以:沒有用來……的(辦法);致:求得。
廣識:增廣知識;廣:使……廣,增廣,增加。
達于事:(使道理)用于實行。達,通曉,通達。
舍問:放棄提問。舍:放棄。
其奚決焉:怎么能解決問題呢;奚:何,怎么 。 其:之,代詞,指代文中的“理”與“識” 。焉,代詞,指代上述的“理”與“問”。 決:判斷,解決。
就有道而正:到有道德有學問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就:靠近;正:匡正;
以資切磋:借以共同研究;資:憑借。
交相問難(nàn):互相詰問;難:駁詰。
審:詳細。
是己而非人:以己為是,以人為非。是:以……為是;認為……對 非:以……為非。
未安:不穩妥的地方。
臆度(yì duó):主觀猜測;臆:主觀的;度:猜測,估計
狎(xiá):親近而不莊重。
專在:專門存在于某人。
唯,只。
舍問,其奚決焉 舍,放棄。
君子之學必好問 必:必須 好:喜歡,喜愛。
而或:但卻。
不肖:不成器的人。
是故:因此。
相輔而行:互相協助進行。
賢:道德才能高。
破:破解。
理:真理。
知:了解,明白。
強:勉強。
不屑:不重視,輕視。
問說:關于勤問的論說。
幾:幾乎。
然則:既然這樣,那么。
忌:嫉妒。
或:有時。
妄:胡亂地。
得:某一方面的見解。
問說寫作特點
本文無論在命題,立意,論證方法或語言風格上,都可以看出有模仿韓愈《師說》的痕跡。可比較二者的異同。
兩文都勸說人們要虛心學習,要向各種人學習。但論述角度略有不同。《師說》著重從“師”的角度,強調“師”的重要性,勸人虛心“從師而問”要“學于師”;《問說》則著重從“問”的角度,強調“問”的重要性,主張“學必好問”。
《師說》第一部分提出論點后,第二部分(核心部分)就反復運用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對比鮮明地論證論點。《問說》的論證方法也是這樣。不同的是,《師說》對比的對象繁多,而《問說》對比和對象單一,都是“古之人”與“今人”,對比的內容卻涉及“問”的各個方面。
在語言風格上,兩篇文章都很古樸。在句式運用上,兩篇文章都注意整齊的排偶句與靈活的散文交錯運用,奇偶互現,錯落有致,以取得波瀾起伏,氣勢雄壯的效果。在散句中穿插相當多的排偶句,是《師說》和《問說》的共同語言特點。《問說》中有些句子,與《師說》的某些句子,連結構和意思也有很大的相似之處。內容主旨
本文共七個自然段,可分為三個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引論。
作者先提出“君子之學必好問”的中心論點,接著辯證地分析“問”與“學”相輔而行的關系,再轉而強調指出:好學一定要勤問。
第二部分:本論。第二到第六段從正反兩方面詳細闡明為什么要勤問。
第二段先從正面闡明“問”的重要作用:問不擇人,問必有得。作者分兩方面論述:①說明三種問的人(賢于已者,不如已者,等于已者)都有收獲;②引儒家經典和大師的話,先是暗引,后是明引,證明“問”是進德修業的重要條件,增強文章的說服力,深刻地闡明了中心論點。
第三到第六段論述怎樣才算好問和問應持什么態度。
第三段舉古人好問為典范,并對比古今之人的不同表現,分兩個層次:①古人好問,不擇事,不擇人,能取善之弘;②今人有學而無問,為下文針砭時弊作了鋪墊。
第四、五段轉入分析今人的錯誤表現:
第四段、針對今人“是己非人”的弊端,作者從事(問的內容)和人(問的對象)兩方面進行批評。在寫作方法上將今人和古人的言行構成鮮明的對比:古人“不擇事而問”而今人“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事未安,妄以臆度”;“古人不擇人而問”而今人對“賢于已者;忌之而不愿問”,對“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對“等于己者,狎之而不甘問”。這個層次對今人的批判與前面第二段關于問各種人都能有收獲的論述,以及第三段“古之人,不擇事而問,不擇人而問”遙相呼應。這段最后提出“有學無問”的危害性。
第五段、批判今人“非所問所學”的不良風氣。作者先指出今人問的三種不良動機:“快言論”、“試其能”“容其短”。最后以感嘆句作結,再以“不能幾于古”來古今對比,批評今人。
第六段、推究今人不好問的根本原因。
第三部分(第七段)作者申說自己的主張。
“必有一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wèn shuō
問說
jūn zǐ zhī xué bì hǎo wèn.
君子之學必好問。
wèn yǔ xué, xiāng fǔ ér xíng zhě yě.
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fēi xué wú yǐ zhì yí, fēi wèn wú yǐ guǎng shí hào xué ér bù qín wèn, fēi zhēn néng hào xué zhě yě.
非學無以致疑,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能好學者也。
lǐ míng yǐ, ér huò bù dá yú shì shí qí dà yǐ, ér huò bù zhī qí xì, shě wèn, qí xī jué yān? xián yú jǐ zhě, wèn yān yǐ pò qí yí, suǒ wèi" jiù yǒu dào ér zhèng" yě.
理明矣,而或不達于事;識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細,舍問,其奚決焉?賢于己者,問焉以破其疑,所謂“就有道而正”也。
bù rú jǐ zhě, wèn yān yǐ qiú yī de, suǒ wèi" yǐ néng wèn yú bù néng, yǐ duō wèn yú guǎ" yě.
不如己者,問焉以求一得,所謂“以能問于不能,以多問于寡”也。
děng yú jǐ zhě, wèn yān yǐ zī qiē cuō, suǒ wèi jiāo xiāng wèn nàn nà n, shěn wèn ér míng biàn zhī yě.
等于己者,問焉以資切磋,所謂交相問難(nàn),審問而明辨之也。
shū bù yún hū?" hào wèn zé yù.
《書》不云乎?“好問則裕。
" mèng zǐ lùn:" qiú fàng xīn", ér bìng chēng yuē" xué wèn zhī dào", xué jí jì yǐ wèn yě.
”孟子論:“求放心”,而并稱曰“學問之道”,學即繼以問也。
zi sī yán" zūn dé xìng", ér guī yú" dào wèn xué", wèn qiě xiān yú xué yě.
子思言“尊德性”,而歸于“道問學”,問且先于學也。
gǔ zhī rén xū zhōng lè shàn, bù zé shì ér wèn yān, bù zé rén ér wèn yān, qǔ qí yǒu yì yú shēn ér yǐ.
古之人虛中樂善,不擇事而問焉,不擇人而問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
shì gù kuáng fū zhī yán, shèng rén zé zhī, chú ráo rá o zhī wēi, xiān mín xún zhī, shùn yǐ tiān zǐ ér xún yú pǐ fū, yǐ dà zhī ér chá jí ěr yán, fēi gǒu wèi qiān, chéng qǔ shàn zhī hóng yě.
是故狂夫之言,圣人擇之,芻蕘(ráo)之微,先民詢之,舜以天子而詢于匹夫,以大知而察及邇言,非茍為謙,誠取善之弘也。
sān dài ér xià, yǒu xué ér wú wèn, péng yǒu zhī jiāo, zhì yú quàn shàn guī guò zú yǐ, qí yǐ yì lǐ xiāng zī fǎng, zī zī yān wéi jìn xiū shì jí, wèi zhī duō jiàn yě, kuàng liú sú hū? shì jǐ ér fēi rén, sú zhī tóng bìng.
三代而下,有學而無問,朋友之交,至于勸善規過足矣,其以義理相咨訪,孜孜焉唯進修是急,未之多見也,況流俗乎?是己而非人,俗之同病。
xué yǒu wèi dá, qiáng yǐ wéi zhī lǐ yǒu wèi ān, wàng yǐ yì duó.
學有未達,強以為知;理有未安,妄以臆度。
rú shì, zé zhōng shēn jǐ wú kě wèn zhī shì.
如是,則終身幾無可問之事。
xián yú jǐ zhě, jì zhī ér bù yuàn wèn yān bù rú jǐ zhě, qīng zhī ér bù xiè wèn yān děng yú jǐ zhě, xiá xiá zhī ér bù gān wèn yān, rú shì, zé tiān xià jǐ wú kě wèn zhī rén.
賢于己者,忌之而不愿問焉;不如己者,輕之而不屑問焉;等于己者,狎xiá之而不甘問焉,如是,則天下幾無可問之人。
rén bù zú fú yǐ, shì wú kě yí yǐ, cǐ wéi shī xīn zì yòng ěr.
人不足服矣,事無可疑矣,此唯師心自用耳。
fū zì yòng, qí xiǎo zhě yě zì zhī qí lòu ér jǐn hù qí shī, níng shǐ xué zhōng bù jìn, bù yù xū yǐ xià rén, cǐ wéi hài yú xīn shù zhě dà, ér dǎo zhī zhě cháng shí zhī bā jiǔ.
夫自用,其小者也;自知其陋而謹護其失,寧使學終不進,不欲虛以下人,此為害于心術者大,而蹈之者常十之八九。
bù rán, zé suǒ wèn fēi suǒ xué yān: xún tiān xià zhī yì wén bǐ shì yǐ kuài yán lùn shèn qiě xīn zhī suǒ yǐ míng zhě, wèn zhī rén yǐ shì qí néng, shì zhī zhì nán jiě zhě, wèn zhī rén yǐ qióng qí duǎn.
不然,則所問非所學焉:詢天下之異文鄙事以快言論;甚且心之所已明者,問之人以試其能,事之至難解者,問之人以窮其短。
ér fēi shì zhě, suī yǒu qiè yú shēn xīn xìng mìng zhī shì, kě yǐ shōu qǔ shàn zhī yì, qiú yī qū jǐ yān ér bù kě de yě.
而非是者,雖有切于身心性命之事,可以收取善之益,求一屈己焉而不可得也。
jiē hū! xué zhī suǒ yǐ bù néng jǐ jī yú gǔ zhě, fēi cǐ zhī yóu hū? qiě fú bù hǎo wèn zhě, yóu xīn bù néng xū yě xīn zhī bù xū, yóu hào xué zhī bù chéng yě.
嗟乎!學之所以不能幾(jī)于古者,非此之由乎?且夫不好問者,由心不能虛也;心之不虛,由好學之不誠也。
yì fēi bù qián xīn zhuān lì zhī dí, qí xué fēi gǔ rén zhī xué, qí hǎo yì fēi gǔ rén zhī hǎo yě, bù néng wèn yí yě.
亦非不潛心專力之敵,其學非古人之學,其好亦非古人之好也,不能問宜也。
zhì zhě qiān lǜ, bì yǒu yī shī.
智者千慮,必有一失。
shèng rén suǒ bù zhī, wèi bì bù wéi yú rén zhī suǒ zhī yě yú rén zhī suǒ néng, wèi bì fēi shèng rén zhī suǒ bù néng yě.
圣人所不知,未必不為愚人之所知也;愚人之所能,未必非圣人之所不能也。
lǐ wú zhuān zài, ér xué wú zhǐ jìng yě, rán zé wèn kě shǎo yé? zhōu lǐ, wài cháo yǐ xún wàn mín, guó zhī zhèng shì shàng wèn jí shù rén, shì gù guì kě yǐ wèn jiàn, xián kě yǐ wèn bù xiào, ér lǎo kě yǐ wèn yòu, wéi dào zhī suǒ chéng ér yǐ yǐ.
理無專在,而學無止境也,然則問可少耶?《周禮》,外朝以詢萬民,國之政事尚問及庶人,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唯道之所成而已矣。
kǒng wén zi bù chǐ xià wèn, fū zǐ xián zhī.
孔文子不恥下問,夫子賢之。
gǔ rén yǐ wèn wèi měi dé, ér bìng bú jiàn qí yǒu kě chǐ yě, hòu zhī jūn zǐ fǎn zhēng yǐ wèn wèi chǐ, rán zé gǔ rén suǒ shēn chǐ zhě, hòu shì qiě xíng zhī ér bù yǐ wéi chǐ zhě duō yǐ, bēi fū!
古人以問為美德,而并不見其有可恥也,后之君子反爭以問為恥,然則古人所深恥者,后世且行之而不以為恥者多矣,悲夫!
“必有一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四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