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已占秋旱”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歲已占秋旱”全詩
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
歲已占秋旱,民猶望雨膏。
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
作者簡介(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詩人,當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璉,字夏重,號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號他山,賜號煙波釣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稱查初白。海寧袁花(今屬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進士;特授翰林院編修,入直內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歸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訕謗案,以家長失教獲罪,被逮入京,次年放歸,不久去世。查慎行詩學東坡、放翁,嘗注蘇詩。自朱彝尊去世后,為東南詩壇領袖。著有《他山詩鈔》。
《渡百里湖》查慎行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渡百里湖》是清代詩人查慎行所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湖面寬廣千頃,湖水淺得只需半支篙。
遠處的帆船仿佛靜止不動,原野上的樹木競相高聳。
盡管今年已經有了秋旱,人們仍然期待著雨水的滋潤。
即便是干枯的魚鱗也能重新恢復生機,我又何懼波浪的洶涌?
詩意:
《渡百里湖》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幅湖泊景象,通過對湖面、湖流、帆船、樹木和天氣現象的描寫,表達了詩人的情感和思考。詩中的湖泊寬廣遼闊,湖水淺得只需半支篙,形象地展現了湖泊的壯闊景色。遠處的帆船仿佛靜止不動,原野上的樹木競相高聳,給人以寧靜和壯美的感覺。
然而,詩人并未將這些景色描繪為純粹的景觀,而是通過對秋旱和人們期盼雨水的描寫,融入了對人類命運和自然力量的思考。詩中提到今年已經有了秋旱,但人們仍然期待著雨水的滋潤,這反映了人們對自然恩賜的渴望和對干旱的焦慮。最后兩句“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表達了詩人的堅強和勇敢,他認為即便是干枯的魚鱗也能重新恢復生機,他又何懼波浪的洶涌?這表達了詩人對困境的豁達和對自身能力的信心。
賞析:
《渡百里湖》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湖泊的壯麗景色和人們對自然的期待,同時也融入了對人類命運和自然力量的思考。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人的心理感受的揭示,展示了他對生活的態度和對困境的勇敢面對。
詩中運用了對比的手法,通過湖泊的廣闊和帆船的靜止與樹木的高聳,展現了一種壯麗與寧靜并存的景象。這種對比使詩歌更加生動有力,給人以視覺與心靈的雙重享受。
詩人還通過描寫秋旱和人們期盼雨水的心情,抒發了對自然的敬畏和對干旱的憂慮。最后的兩句“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表達了詩人的勇敢和樂觀,傳遞了人們在面對困境時要堅定信心,勇敢面對的思想。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色的描繪和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展現了詩人深邃的情感和對生活的獨特見解,使人們在閱讀中感受到大自然的遼闊和人類的豁達。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然景色的觀察和對人類命運的思考,展現了他的豁達和勇敢面對困境的精神。
“歲已占秋旱”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dù bǎi lǐ hú
渡百里湖
hú miàn kuān qiān qǐng, hú liú qiǎn bàn gāo.
湖面寬千頃,湖流淺半篙。
yuǎn fān rú bù dòng, yuán shù jìng xiāng gāo.
遠帆如不動,原樹競相高。
suì yǐ zhàn qiū hàn, mín yóu wàng yǔ gāo.
歲已占秋旱,民猶望雨膏。
hé lín rú kě huó, wú gǎn wèi bō tāo?
涸鱗如可活,吾敢畏波濤?
“歲已占秋旱”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四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