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地芳春都過了”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卷地芳春都過了”全詩
花不語、對人含笑。
花與人期,人憐花病,瘦似人多少。
聞道重門深悄悄。
愁不盡、露啼煙裊。
斷得相思,除非明月,不把花枝照。
分類: 雨中花
作者簡介(程垓)

「程垓」字正伯,眉山(今屬四川)人。蘇軾中表程之才(字正輔)之孫。淳熙十三年(1186)游臨安,陸游為其所藏山谷帖作跋,未幾歸蜀。撰有帝王君臣論及時務利害策五十篇。紹熙三年(1192),已五十許,楊萬里薦以應賢良方正科。紹熙五年(1194)鄉人王稱序其詞,謂“程正伯以詩詞名,鄉之人所知也。余頃歲游都下,數見朝士,往往亦稱道正伯佳句”。馮煦《蒿庵論詞》:“程正伯凄婉綿麗,與草窗所錄《絕妙好詞》家法相近。”有《書舟詞》(一作《書舟雅詞》)一卷。
《雨中花令》程垓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雨中花令》是一首宋代詩詞,作者是程垓。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雨中花令
卷地芳春都過了,
花兒不語,只含笑。
花與人相期盼,
人憐花兒病倦憔悴,
猶如人們多少的瘦弱。
聞說重門深悄悄,
愁事無盡,露水兒啼泣蒙蒙。
只有相思難斷,
除非明月高照,
把花枝兒照亮。
詩詞的中文譯文:
雨中的花令
春天的花朵已經凋謝,
花兒不再開放,只是含笑。
花兒和人期盼相見,
人們憐惜花兒的病態憔悴,
瘦弱得像人們多少。
聽說重門深深地沉寂,
憂愁無盡,露水兒在哭泣迷蒙。
只有相思難以割舍,
除非明亮的月光照耀,
照亮花枝兒。
詩意和賞析:
《雨中花令》以雨中的花朵為主題,表達了花兒在雨中的凄涼與寂寞。詩中描述了春天的花朵凋謝的景象,花朵不再開放,但卻含笑迎人,表達了花兒對人類的期待和關懷。
詩中還描繪了花兒的病態和憔悴,表現出花兒的無助和脆弱,與人們的境遇相映成趣。重門深深地沉寂,暗示了一個寂靜的環境,愁事無盡,露水仿佛在哭泣,給人一種悲傷的感覺。
最后,詩人提到了相思之情,只有明亮的月光能夠照亮花枝兒,表示只有在特殊的時刻才能夠有機會續寫曾經的相思之情。
整首詩以花為媒介,通過描繪花兒的凄涼和無助,表達了人們對于短暫美好的渴望和珍惜,以及人與自然之間微妙的關系。詩中運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花兒的形態和情感,展現了宋代詩人對自然和人情的敏感洞察力。
“卷地芳春都過了”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ǔ zhōng huā lìng
雨中花令
juǎn dì fāng chūn dōu guò le.
卷地芳春都過了。
huā bù yǔ duì rén hán xiào.
花不語、對人含笑。
huā yú rén qī, rén lián huā bìng, shòu shì rén duō shǎo.
花與人期,人憐花病,瘦似人多少。
wén dào zhòng mén shēn qiāo qiāo.
聞道重門深悄悄。
chóu bù jìn lù tí yān niǎo.
愁不盡、露啼煙裊。
duàn dé xiāng sī, chú fēi míng yuè, bù bǎ huā zhī zhào.
斷得相思,除非明月,不把花枝照。
“卷地芳春都過了”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仄
韻腳:(平韻) 下平二蕭 (平韻) 下平二蕭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仄韻) 上聲十七筱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