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得車輪四角”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安得車輪四角”全詩
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
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
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一編書是帝王師。
小試去征西。
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
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作者簡介(辛棄疾)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漢族,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由于辛棄疾的抗金主張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江西帶湖。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翻譯及注釋
翻譯
漢中是漢朝開創帝業的地方,問:這個地方是否就是當時的漢中?想當年攻占三秦土地,高祖劉邦乘勝東進,去爭奪天下與項羽一決雌雄。追回逃跑的韓信拜他為大將這樣尊重人才的事,現在難以見到,只有那滿眼破碎的山河令人淚下沾衣。落日中,任憑西方金人侵擾不止,秋天朝廷邊塞的戰馬白白地體壯膘肥。
您就像那得了書的張良可以成為帝王的老師,如今去西方興元不過是小試身手。我備下這簡單的餞行酒,你就要匆忙上路,儀仗隊里的旌旗飄滿了離愁。你想念我的時候,回頭看,秋江上天光水影征雁啁啾次第飛。怎么能夠讓車輪長出四只角把行人強留,禁不起相思別恨衣帶漸寬人漸瘦。
注釋
⑴漢中開漢業:指劉邦以漢中為基礎,開創了漢王朝的帝業。
⑵劍指三秦:指劉邦占領關中事三秦I即雍、塞、翟三國地。《漢書·高帝紀》:(韓信)因陳羽可圖、三秦易并之計,漢王大悅,遂聽信策,部署諸將。……五月,漢王引兵從故道出襲雍。雍王邯迎擊漢陳倉,雍兵敗,……漢王遂定雍地。……秋八月,……塞王欣、翟王翳皆降漢。
⑶追亡事:指蕭何追韓信。《史記·淮陰侯列傳》:信數與蕭何語,何奇之。至南鄭,諸將行道亡者數十人,信度何等已數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聞信亡,不及以聞,自追之。人有言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如失左右手。居一二日,何來謁上,上且怒且喜,罵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誰?”何曰:“韓信也。”上復罵曰:“諸將亡者以十數,公無所追;追信,詐也。”何曰:“諸將易得耳,至如信者,國士無雙。王必欲長王漢中,無所事信;必欲爭天下,非信無所與計事者。顧王策安所決耳!”
⑷今不見:諷刺南宋統治者不重用抗金愛國人才。
⑸山川滿目淚沾衣:初唐詩人李嶠《汾陰行》詩:“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祗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
⑹胡塵:金人的軍馬揚起的塵土。
⑺西風:秋風。塞馬:邊馬。
⑻一編書:《史記·留候世家》:良嘗閑從容步游下邳圯上,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圯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五日,良夜未半往。有頃,父亦來,喜曰:“當如是。”出一編書,曰:“讀此則為王者師矣。后十年興,十三年孺子見我濟北,谷城山下黃石即我矣。”遂去,無他言,不復見。旦日,視其書,乃《太公兵法》也。良因異之,常習誦讀之。
⑼小試:略試才能。征西:指西去帥興元。
⑽草草離筵(yán):杯盤草草,表示酒席不豐盛。
⑾旌(jīng)旗:指張仲固的隨行儀仗。
⑿江涵秋影雁初飛:語出杜牧《九日齊山登高》詩“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涵:沉浸。
⒀車輪四角:陸龜蒙《古意》:“君心莫淡薄,妾意正棲托。愿得雙車輪,一夜生四角。”盼望車子開不動把行人留下來的意思。
⒁帶減腰圍:因為思念友人,身體逐漸消瘦,腰圍漸細,衣帶日寬。《古詩》“相去日以遠,衣帶日以緩”之意。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賞析
開篇詞人即提到“漢中”,除了因為漢中是張仲固要去的地方之外,還因宋高宗即位之初,李綱等人就主張在此地建立行都,出擊金軍。作者滿懷一腔報國之志,一生都渴望光復故土,洗去被金軍侵略的恥辱,所以一提到漢中,他便自然地聯想到漢朝基業的建立。“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追憶了劉邦當年從漢中率軍出發,直指關中,把踞守關中的秦的三將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相繼擊潰的往事。那是多么高明的戰略決策,多么令人羨慕的戰果,而那又全都是多謀善戰的漢初三杰的貢獻。“追亡事,今不見”詞人的筆鋒由歷史的回顧轉向眼下的現實。這段歷史趣事和劉邦帝業聯系在一起,盡管時移世變,也沒有沖淡人們美好的記憶。然而如今的雄豪意氣何在?這里詞人借用唐代李嶠《汾陰行》的詩句:“世事回還不可測。昔時青樓對歌舞,今日黃埃聚荊棘。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不見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飛。”借古是為了喻今,當時偏安的朝廷,屈辱求和,國勢日衰,沒有一點振奮作戰的氣象。詞人面對著眼前的剩山殘水,怎能不使他感傷落淚呢!“胡塵未斷”和“塞馬空肥”,既寫出嚴重的民族危機,又抒發報國無路的悲憤。詞人追憶劉邦充滿榮光的戰斗歷程,無奈如今的朝堂卻是一派文恬武嬉,國勢衰微,萎靡不振。大好河山看似依舊,其實早已被金軍的鐵騎踏遍。看著敵騎在南宋的疆土上肆意馳騁,像詞人這般懷有一腔報國之志的血性男兒,又豈能無動于衷。
下闋開頭“一編書是帝王師”,用張良佐漢的故事,與篇首回應。下句“小試”二字微諷。既是“帝王師”,為什么不大用,而只“小試”呢?但又是雙解。小試之后,必有大用。“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詞人心中對友人的不舍隨著分別時刻的臨近而越來越深。以“更”字領起,縱筆直抒,沉恨離愁,盡吐紙上,充分揭示出別離時的愁苦心境。“愁滿旌旗”一句,言無知的旌旗也會染上他倆的別愁,寫離情最獨到。“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作者當時也已經接受改任知隆興府,兼江南西路安撫使之命,很快就要去江西赴任。當張仲固抵達漢中,回首思念今日為他踐行的人時,辛棄疾早已離開此地,到達南昌了。“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離別在即,詞人滿腹離愁無法化解,真希望車輪能在一夜之間生出四角,使張仲固因無法離開而多停留幾日,可是這又怎么可能呢?分別之后,思念定會讓作者變得更加消瘦。以上兩句,一句從對方思念自己著筆,以“江涵秋影雁初飛”的成句,寫孤獨的友人望雁寄情之貌,寓情于景;一句從自己思念友人出發,以“車輪四角”寫留別苦情,“帶減腰圍”寫別后相思。
本篇結構頗為緊湊。例如上片只有兩層意思,其問以“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過渡,既感慨再也見不到漢初風云際會,君臣相得的盛況,又痛惜眼前山河分裂、神州陸沉的現狀。這樣,就使懷古與傷今渾然聯成一體,可以全面地表達詞人熾烈的愛國之情。下片在結構安排上也有相似之處,即從張仲同寫起,以“回首處”二句過渡,接寫作者的愁懷。其次,本篇語言也頗為精練(這包括運用古人的現成詩句)。例如“山川滿目淚沾衣,富貴榮華能幾時”原是唐代李嶠的詩句,但詞人卻能翻出新意,一掃原詩物是人非、富貴易失的消極情緒,用來描繪愛國志士目睹故國山川、熱淚縱橫的情景,恰到好處,足見作者駕馭語言的高度能力。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創作背景
這首詞是孝宗淳熙八年(1181)秋天,作者在江西安撫使任上,為原江西路轉運判官張仲固奉調興元知府設宴餞行,有感而作此詞。張仲固:張堅字仲固,紹興二十四年(1154)進士,曾官御史中丞、戶部郎中。“安得車輪四角”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mù lán huā màn xí shàng sòng zhāng zhòng gù shuài xìng yuán
木蘭花慢·席上送張仲固帥興元
hàn zhōng kāi hàn yè, wèn cǐ dì shì yé fēi.
漢中開漢業,問此地、是耶非。
xiǎng jiàn zhǐ sān qín, jūn wáng dé yì, yī zhàn dōng guī.
想劍指三秦,君王得意,一戰東歸。
zhuī wáng shì jīn bú jiàn, dàn shān chuān mǎn mù lèi zhān yī.
追亡事、今不見,但山川滿目淚沾衣。
luò rì hú chén wèi duàn, xī fēng sāi mǎ kōng féi.
落日胡塵未斷,西風塞馬空肥。
yī biān shū shì dì wáng shī.
一編書是帝王師。
xiǎo shì qù zhēng xī.
小試去征西。
gèng cǎo cǎo lí yán, cōng cōng qù lù, chóu mǎn jīng qí.
更草草離筵,匆匆去路,愁滿旌旗。
jūn sī wǒ huí shǒu chù, zhèng jiāng hán qiū yǐng yàn chū fēi.
君思我、回首處,正江涵秋影雁初飛。
ān dé chē lún sì jiǎo, bù kān dài jiǎn yāo wéi.
安得車輪四角,不堪帶減腰圍。
“安得車輪四角”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三覺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