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隨南國對芳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忍隨南國對芳枝”全詩
今日長安已灰燼,忍隨南國對芳枝。
分類:
作者簡介(王貞白)
王貞白,字有道(875—958),號靈溪。信州永豐(今江西廣豐)人。唐末五代十國著名詩人。唐乾寧二年(895)登進士,七年后(902)授職校書郎,嘗與羅隱、方干、貫休同倡和。在登第授職之間的七年中,他隨軍出塞抵御外敵,寫下了許多邊塞詩,有不少反映邊塞生活,激勵士氣的佳作。征戍之情,深切動人。對軍旅之勞、戰爭景象描寫的氣勢豪邁、色彩濃烈、音調鏗鏘。有《靈溪集》七卷,今編詩一卷。其名句“一寸光陰一寸金”,至今民間廣為流傳。
《看天王院牡丹》王貞白 翻譯、賞析和詩意
看天王院牡丹
前年帝里探春時,
寺寺名花我盡知。
今日長安已灰燼,
忍隨南國對芳枝。
詩詞的中文譯文:
看天王院的牡丹
兩年前在皇宮里春天到來時,
寺廟里的名花我全部了解。
如今的長安已經成為灰燼,
難以陪伴南國的芳枝。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王貞白在長安的時光已經過去,如今只能遠遠地望著南國的花朵。詩人曾經在皇宮里參觀過各種寺廟,了解了它們的名花,但如今長安已成為廢墟,再也無法陪伴著南國的芳枝。
詩人通過描述自己對花朵的了解以及現在長安的情況,表達了自己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念和對現實的失望。詩中的牡丹被用來代表春天和美好的時光,而長安的灰燼則象征著現實的殘酷和失去的美好。
整首詩抒發了詩人對過去時光的思念和對現實的悲觀態度,同時也反映了唐代社會動蕩和詩人對時局變遷的觀察和感受。詩人通過描寫個人情感,達到了抒發自己對時代的思考和對生活的思索的目的。
“忍隨南國對芳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àn tiān wáng yuàn mǔ dān
看天王院牡丹
qián nián dì lǐ tàn chūn shí, sì sì míng huā wǒ jǐn zhī.
前年帝里探春時,寺寺名花我盡知。
jīn rì cháng ān yǐ huī jìn, rěn suí nán guó duì fāng zhī.
今日長安已灰燼,忍隨南國對芳枝。
“忍隨南國對芳枝”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