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清如鼎湖”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心清如鼎湖”全詩
仍聞得新義,便欲注陰符。
點化金常有,閑行影漸無。
杳兮中便是,應不食菖蒲。
分類:
作者簡介(貫休)

貫休(823~912年),俗姓姜,字德隱,婺州蘭豁(一說為江西進賢縣)人,唐末五代著名畫僧。7歲時投蘭溪和安寺圓貞禪師出家為童侍。貫休記憶力特好,日誦《法華經》1000字,過目不忘。貫休雅好吟詩,常與僧處默隔籬論詩,或吟尋偶對,或彼此唱和,見者無不驚異。貫休受戒以后,詩名日隆,仍至于遠近聞名。乾化二年(915年)終于所居,世壽89。
《贈信安鄭道人》貫休 翻譯、賞析和詩意
贈信安鄭道人
貌古似蒼鶴,
心清如鼎湖。
仍聞得新義,
便欲注陰符。
點化金常有,
閑行影漸無。
杳兮中便是,
應不食菖蒲。
詩詞的中文譯文:
送給信安鄭道人
相貌古老像蒼鶴,
內心清澈如鼎湖。
仍然能聽到新的道理,
便想要注入陰陽符。
啟迪人心如同金,
閑談步履漸漸無法感受。
深處難以覓到,
應該不是凡夫俗子所能領悟的。
詩意:
這首詩以對鎮守安勝甚為虔誠和尊敬的信安鄭道人的贊美之詞,描繪了他的外貌、內心和智慧。詩中提到他相貌古老像蒼鶴,寓意他的品質高尚和超凡的境界。他的內心如同湖水一樣清澈,沒有絲毫污濁。他仍然在追求新的道理,不斷學習并啟迪他人。詩人想和他一起探討陰陽之道,希望能從他那里獲得啟示。詩人意識到信安鄭道人的智慧可以點化眾生,指引他們走向正確的道路。然而,詩人也明白這種智慧并不是隨處可見的,對于一般人來說很難體會到其中的奧妙。詩之末尾的菖蒲與“陰陽符”形成了對比,菖蒲象征著俗世沉迷,無法參悟陰陽之道。
賞析:
這首詩以簡潔凝練的語言描繪了信安鄭道人的卓越品質和智慧。詩人通過對他貌古似蒼鶴、心清如鼎湖的描繪,展現了他高尚的品質和內心的平靜。他的智慧和見識一直在不斷更新,這使得他在眾人中獨樹一幟。詩人表達了他想要從信安鄭道人那里學到更多道理的愿望,并對他的智慧和啟迪之能力表示了崇敬。詩的最后兩句強調了信安鄭道人的智慧不是一般人所能夠理解的,只有那些真正有心向道的人才能夠體會其中的意義。整首詩意境高遠,表達了對信安鄭道人的仰慕之情,同時也傳遞出對智慧和啟迪的向往和追求。
“心清如鼎湖”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èng xìn ān zhèng dào rén
贈信安鄭道人
mào gǔ shì cāng hè, xīn qīng rú dǐng hú.
貌古似蒼鶴,心清如鼎湖。
réng wén de xīn yì, biàn yù zhù yīn fú.
仍聞得新義,便欲注陰符。
diǎn huà jīn cháng yǒu, xián xíng yǐng jiàn wú.
點化金常有,閑行影漸無。
yǎo xī zhōng biàn shì, yīng bù shí chāng pú.
杳兮中便是,應不食菖蒲。
“心清如鼎湖”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