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到平來海亦枯”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山到平來海亦枯”全詩
念珠在手隳禪衲,禪衲披肩壞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無中有作有中無。
有無無有師窮取,山到平來海亦枯。
分類:
作者簡介(杜荀鶴)

杜荀鶴(846~904),唐代詩人。字彥之,號九華山人。漢族,池州石埭(今安徽石臺)人。大順進士,以詩名,自成一家,尤長于宮詞。官至翰學士知制造。大順二年,第一人擢第,復還舊山。宣州田頵遣至汴通好,朱全忠厚遇之,表授翰林學士、主客員外郎、知制誥。恃勢侮易縉紳,眾怒,欲殺之而未及。天祐初卒。自序其文為《唐風集》十卷,今編詩三卷。事跡見孫光憲《北夢瑣言》、何光遠《鑒誡錄》、《舊五代史·梁書》本傳、《唐詩紀事》及《唐才子傳》。
《空閑二公遞以禪律相鄙因而解之》杜荀鶴 翻譯、賞析和詩意
《空閑二公遞以禪律相鄙因而解之》
一教誰云辟二途,律禪禪律智歸愚。
念珠在手隳禪衲,禪衲披肩壞念珠。
象外空分空外象,無中有作有中無。
有無無有師窮取,山到平來海亦枯。
中文譯文:
二位閑人互相交流禪宗和戒律之間的爭議,并從中尋求解答。
有人說禪宗勝過戒律,認為通過禪修可以達到智慧;有人則認為戒律勝過禪宗,禪修只會讓人變得愚昧。
拿著念珠壞掉了禪衣,披在肩上的禪衣又破了念珠。
似乎禪修超越了塵世的界限,但實則禪修又離不開塵世。
有人追求有或無,但有或無都是有限的,只有解脫才能超越有無的限制。
無論是山窮的山脈還是平放的海洋,最終都會慢慢枯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探討了禪宗與戒律之間的辯論,以及有與無、外與內的關系。詩人寫到無論是優先追求禪修還是戒律,都存在一種絕對的局限性,只有超越這些局限,追求解脫才是真正的智慧所在。
通過描繪念珠破碎和禪衣破爛的情景,詩人表達了禪宗和戒律在實踐中的不完美和局限,以及它們最終無法完全達到解脫的境地。
詩中還出現了象外和無中有作的概念,這表明禪修超越了形象和概念的局限,但同時也離不開形象和概念。
最后兩句詩描繪了山窮和海枯,用來說明即使是最強大的自然力量也會有枯竭的時候,強調了一切有限存在的必然末日。
總的來說,這首詩借禪宗與戒律的爭議,探討了超越局限和追求解脫的主題,表達了一種超越塵世的智慧和境界。
“山到平來海亦枯”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kòng xián èr gōng dì yǐ chán lǜ xiāng bǐ yīn ér jiě zhī
空閑二公遞以禪律相鄙因而解之
yī jiào shuí yún pì èr tú, lǜ chán chán lǜ zhì guī yú.
一教誰云辟二途,律禪禪律智歸愚。
niàn zhū zài shǒu huī chán nà,
念珠在手隳禪衲,
chán nà pī jiān huài niàn zhū.
禪衲披肩壞念珠。
xiàng wài kōng fēn kōng wài xiàng, wú zhōng yǒu zuò yǒu zhōng wú.
象外空分空外象,無中有作有中無。
yǒu wú wú yǒu shī qióng qǔ, shān dào píng lái hǎi yì kū.
有無無有師窮取,山到平來海亦枯。
“山到平來海亦枯”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