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黿鼉奔走鬼神趨”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黿鼉奔走鬼神趨”全詩
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秦紀》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秦紀》是唐代詩人羅隱的作品。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高舉長篙,東驅湍急江水,到達海角;
巨龜巨鼉奔走,鬼神亦俯首相迎。
可憐的你啊,尚未到達沙丘的一天,
難以相信人間有生而無死的情景。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奇幻的場景,將東方的大江與盡頭的海角聯系在一起。詩人使用了長篙與東鞭的動態描寫,強調了作者的遠行與探索精神。同時,巨龜與巨鼉的形象進一步營造了神秘與奇幻的氛圍,暗示著人與自然界之間的交流與共生。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對人生和死亡的思考,呼應了開篇的氛圍。
賞析:
《秦紀》描繪了一個奇幻的場景,以巨鼉、巨龜、鬼神等形象營造了神秘的氛圍。詩人通過動態的描寫和奇特的畫面,表達了遠行、探索與生命的意義。整首詩的風格獨特,意境豐富,表達了作者對生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同時,詩人通過將長篙東驅江水與黿鼉奔走鬼神的描寫相連,將自然和人類之間的交流與共生展示得恰到好處,體現出了作者對于人與自然的敬畏與暢想。
總之,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四句,但通過精準的描寫和奇幻的畫面,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死亡的思索,以及對大自然的敬畏之情。
“黿鼉奔走鬼神趨”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qín jì
秦紀
cháng cè dōng biān jí hǎi yú, yuán tuó bēn zǒu guǐ shén qū.
長策東鞭及海隅,黿鼉奔走鬼神趨。
lián jūn wèi dào shā qiū rì, kěn xìn rén jiān yǒu sǐ wú.
憐君未到沙丘日,肯信人間有死無。
“黿鼉奔走鬼神趨”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七虞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