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燈欹短焰燒離鬢”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燈欹短焰燒離鬢”全詩
五等列侯無故舊,一枝仙桂有風霜。
燈欹短焰燒離鬢,漏轉寒更滴旅腸。
歸計未知身已老,九衢雙闕夜蒼蒼。
分類:
作者簡介(羅隱)

羅隱(833-909),字昭諫,新城(今浙江富陽市新登鎮)人,唐代詩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師,應進士試,歷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編其文為《讒書》,益為統治階級所憎惡,所以羅袞贈詩說:“讒書雖勝一名休”。后來又斷斷續續考了幾年,總共考了十多次,自稱“十二三年就試期”,最終還是鎩羽而歸,史稱“十上不第”。黃巢起義后,避亂隱居九華山,光啟三年(公元887年),55歲時歸鄉依吳越王錢镠,歷任錢塘令、司勛郎中、給事中等職。公元909年(五代后梁開平三年)去世,享年77歲。
《長安秋夜》羅隱 翻譯、賞析和詩意
《長安秋夜》是唐代詩人羅隱創作的一首詩詞。詩詞描繪了唐朝長安城秋夜的寂靜和凄涼,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自身經歷的感慨。
中文譯文:
遙聞天子宛若古代傳說的羲皇,
偶然離開了漁鄉,進入了帝都。
原本的官職和等級已經沒有意義,
只有一顆象征著仙境的桂樹隨風而搖。
燈花傾斜,微弱的火焰燒得我的發鬢發燙,
滴答的漏音像寒冷的夜晚滴在我的胃里。
歸家的計劃還未知曉,而我已是一位年邁的人,
九衢和雙闕的長安夜色蒼蒼。
詩意和賞析:
《長安秋夜》以凄涼的意象描繪了長安秋夜的寂靜和冷寂,同時暗示了詩人自身的境遇。詩中的天子象征著帝王之位,而羲皇則代表著古代傳說中的神仙。詩人使用了對比的手法,將自己從漁鄉移進了帝都,但發現等級和地位在這里已經失去了意義。詩中的仙桂樹則表示從前的榮耀和美好,而桂樹隨風而動則暗示著一切都已經過去不再存在。
詩人通過描寫燈火傾斜、微弱的火焰和滴答的漏音,表達了對時間流逝和自己年老的感慨。詩中的歸家計劃未知曉,暗示了詩人對未來的迷茫和對生活的困惑。
整首詩詞運用了凄涼的意象和對比的手法,表現了唐朝長安秋夜的寂靜和冷寂,同時傳遞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自身經歷的深切感慨。這首詩詞以簡潔而深入的描述,令讀者產生沉思和共鳴。
“燈欹短焰燒離鬢”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áng ān qiū yè
長安秋夜
yuǎn wén tiān zǐ shì xī huáng, ǒu shě yú xiāng rù dì xiāng.
遠聞天子似羲皇,偶舍漁鄉入帝鄉。
wǔ děng liè hóu wú gù jiù,
五等列侯無故舊,
yī zhī xiān guì yǒu fēng shuāng.
一枝仙桂有風霜。
dēng yī duǎn yàn shāo lí bìn, lòu zhuǎn hán gèng dī lǚ cháng.
燈欹短焰燒離鬢,漏轉寒更滴旅腸。
guī jì wèi zhī shēn yǐ lǎo, jiǔ qú shuāng quē yè cāng cāng.
歸計未知身已老,九衢雙闕夜蒼蒼。
“燈欹短焰燒離鬢”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二震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