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物輒一詠”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遇物輒一詠”全詩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宮郎。
二年直綸閣,三年刺史堂。
凡此十五載,有詩千馀章。
境興周萬象,土風備四方。
獨無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今為青宮長,始來游此鄉。
裴回伊澗上,睥睨嵩少傍。
遇物輒一詠,一詠傾一觴。
筆下成釋憾,卷中同補亡。
往往顧自哂,眼昏須鬢蒼。
不知老將至,猶自放詩狂。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洛中偶作(自此后在東都作)》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洛中偶作(自此后在東都作)》是唐代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五年任職翰林,四年擔任潯陽縣令。一年擔任巴郡守,半年在南宮任郎官。兩年在綸閣直職,三年在刺史堂任職。經歷了十五年,創作了一千多首詩。境界促使著萬象回旋,土地風情各異。唯獨在洛中沒有創作,難免感到心中憂愁。如今成為青宮的長官,初次來到這里游覽。沿著回旋的小路走過伊澗,俯瞰著嵩山和少華山。遇到美景總會吟詠一首,一首詩傾盡一杯酒。在紙筆之下抒發了心中的遺憾,在卷軸之中填補了失去的事物。經常自嘲地笑一笑,眼睛昏花,頭發漸漸蒼白。不知道老年將至,仍然沉迷于寫詩的狂熱之中。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描繪了白居易在洛陽任官期間的心境和創作情況。白居易是一位才情出眾的文人,他在詩詞創作上有著豐富的成就。然而,在洛陽任職期間,他卻沒有創作出一首令自己滿意的詩作,這讓他心中感到憂愁。但當他被調往東都(長安)擔任官職后,他的心情開始好轉。他來到新的地方,欣賞著美麗的景色,遇到了令人心醉的事物,每每都會寫下一首詩來表達自己的感慨。他用筆抒發了心中的遺憾,填補了失去的事物,從而減輕了內心的憂愁。
詩中還展現了白居易對歲月流逝的思考和自我嘲諷。他覺得自己的眼睛昏花,頭發漸漸蒼白,但他仍然沉迷于寫詩的狂熱之中,不知道老年將至。這表達了作者對時間的無情流逝和對年老的無奈,同時也展示了他對寫作的執著和熱愛。
整首詩詞以自述的方式,真實地展現了白居易的情感和心境。通過對自己創作和生活的反思,他表達了對過去的遺憾和對未來的不確定,同時也表現了他對于詩歌創作的熱情和追求。這首詩詞具有情感真摯、意境深遠的特點,展示了白居易的才華和情感世界,也反映了他作為一位文人的身份與心境。
“遇物輒一詠”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luò zhōng ǒu zuò zì cǐ hòu zài dōng dōu zuò
洛中偶作(自此后在東都作)
wǔ nián zhí hàn lín, sì nián lì xún yáng.
五年職翰林,四年蒞潯陽。
yī nián bā jùn shǒu, bàn nián nán gōng láng.
一年巴郡守,半年南宮郎。
èr nián zhí lún gé, sān nián cì shǐ táng.
二年直綸閣,三年刺史堂。
fán cǐ shí wǔ zài, yǒu shī qiān yú zhāng.
凡此十五載,有詩千馀章。
jìng xìng zhōu wàn xiàng, tǔ fēng bèi sì fāng.
境興周萬象,土風備四方。
dú wú luò zhōng zuò, néng bù xīn liàng liàng.
獨無洛中作,能不心悢悢。
jīn wèi qīng gōng zhǎng, shǐ lái yóu cǐ xiāng.
今為青宮長,始來游此鄉。
péi huí yī jiàn shàng, pì nì sōng shǎo bàng.
裴回伊澗上,睥睨嵩少傍。
yù wù zhé yī yǒng, yī yǒng qīng yī shāng.
遇物輒一詠,一詠傾一觴。
bǐ xià chéng shì hàn, juǎn zhōng tóng bǔ wáng.
筆下成釋憾,卷中同補亡。
wǎng wǎng gù zì shěn, yǎn hūn xū bìn cāng.
往往顧自哂,眼昏須鬢蒼。
bù zhī lǎo jiàng zhì, yóu zì fàng shī kuáng.
不知老將至,猶自放詩狂。
“遇物輒一詠”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二十四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