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已歸泉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君已歸泉中”全詩
帽今在頂上,君已歸泉中。
物故猶堪用,人亡不可逢。
岐山今夜月,墳樹正秋風。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感舊紗帽(帽即故李侍郎所贈)》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感舊紗帽(帽即故李侍郎所贈)》是唐代詩人白居易創作的一首詩,詩中表達了作者對已故朋友的思念之情。
詩中描述了詩人收到朋友贈送的烏紗帽,如今依然戴在自己的頭上,成為了白發蒼蒼的老人。然而,朋友卻早已去世,不可再相見。盡管物品可以長久保存,但人卻無法再次相遇。
詩末,詩人提到了岐山夜晚的明月和秋風吹拂的墳樹,將自己內心的感慨與外部環境相呼應,進一步凸顯了對逝去朋友的思念之情。
這首詩描繪了作者對已故朋友的懷念之情,表達了對人生無常的思考和對友情的珍視。通過對物與人,現實與內心的對比,詩人使讀者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暫和人與人之間的紐帶的珍貴。同時,秋風和明月的描繪給整首詩增添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和離別的意味。
詩詞的中文譯文:
昔日你贈予的烏紗帽,給了白發蒼蒼的我。
如今帽子仍然在我頭上,而你卻已歸于泉中。
物品之所以有用,是因為它們愿為子孫效勞,
而人的離去卻再無相見之時。
在今夜的岐山上,明月高懸,
秋風吹拂著墳墓上的樹。
這首詩表達了對已故朋友的思念之情,同時通過對物和人、現實和內心的對比,凸顯了生命的短暫和人與人之間的紐帶的珍貴。詩人運用寥寥數語,將深情厚意表達得淋漓盡致,讓讀者在品味詩意的同時也引發了對生命、離別和友情的思考。整體上,這首詩情感真摯,意境優美,通過簡練的語言展現了作者深沉的情感和對友誼的珍視。
“君已歸泉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ǎn jiù shā mào mào jí gù lǐ shì láng suǒ zèng
感舊紗帽(帽即故李侍郎所贈)
xī jūn wū shā mào, zèng wǒ bái tóu wēng.
昔君烏紗帽,贈我白頭翁。
mào jīn zài dǐng shàng, jūn yǐ guī quán zhōng.
帽今在頂上,君已歸泉中。
wù gù yóu kān yòng, rén wáng bù kě féng.
物故猶堪用,人亡不可逢。
qí shān jīn yè yuè, fén shù zhèng qiū fēng.
岐山今夜月,墳樹正秋風。
“君已歸泉中”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