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轉青蛇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宛轉青蛇屈”全詩
登亭望湖水,水縮湖底出。
清渟得早霜,明滅浮殘日。
流注隨地勢,洼坳無定質。
泓澄白龍臥,宛轉青蛇屈。
破鏡折劍頭,光芒又非一。
久為山水客,見盡幽奇物。
及來湖亭望,此狀難談悉。
乃知天地間,勝事殊未畢。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湖亭晚望殘水》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湖亭晚望殘水
湖上秋泬寥,湖邊晚蕭瑟。
登亭望湖水,水縮湖底出。
清渟得早霜,明滅浮殘日。
流注隨地勢,洼坳無定質。
泓澄白龍臥,宛轉青蛇屈。
破鏡折劍頭,光芒又非一。
久為山水客,見盡幽奇物。
及來湖亭望,此狀難談悉。
乃知天地間,勝事殊未畢。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湖亭晚上觀賞湖水時的景象。作者以簡潔而精妙的語言,通過描繪水的變化、光線的明暗以及水中形態的轉變,展示了自然界變幻多姿的美景。整首詩篇章協調而流暢,用詞貼切,表達了詩人對大自然景色的感受和欣賞。
詩人首先描繪了湖上的風景:湖面上的秋泬朦朧,湖邊的景色在夜晚顯得凄涼蕭瑟。接著,詩人登上亭子,望著湖水,發現湖水變淺,一部分湖水由深處浮現出來,在水中可以看見底部。清澈的水面因為早霜的洗禮而更為純凈,明亮與暗淡的光線隨著殘日的轉變而閃爍變幻。水的流動與地勢相適應,形成了坑洼,但水的質地卻沒有固定的形態,流注變幻無常。
在湖底水中,清澈的水面如同白龍臥伏,蜿蜒流動的水面如同青蛇盤曲。鏡子破裂劍頭折斷后仍能發出光芒,水面也是如此,明亮與富有光澤的水面不止一種。詩人作為長期旅行山水間的游客,看盡了各種幽奇的景物,但是當他來到湖亭,觀賞湖水時,仍然難以完全描述出這種景象的奇特之處。由此,詩人認識到在天地之間,還有很多美景和奇物他未曾見過,勝景未被完全展示。
這首詩以簡潔而生動的描述,展示了唐代文人對大自然景色的熱愛和贊美之情。通過具體描繪,展示了自然界變幻多姿的美景,以及人與自然的過程中,人類的感悟和駐足欣賞的態度。
“宛轉青蛇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ú tíng wǎn wàng cán shuǐ
湖亭晚望殘水
hú shàng qiū jué liáo, hú biān wǎn xiāo sè.
湖上秋泬寥,湖邊晚蕭瑟。
dēng tíng wàng hú shuǐ, shuǐ suō hú dǐ chū.
登亭望湖水,水縮湖底出。
qīng tíng dé zǎo shuāng, míng miè fú cán rì.
清渟得早霜,明滅浮殘日。
liú zhù suí dì shì, wā ào wú dìng zhì.
流注隨地勢,洼坳無定質。
hóng chéng bái lóng wò, wǎn zhuǎn qīng shé qū.
泓澄白龍臥,宛轉青蛇屈。
pò jìng zhé jiàn tóu, guāng máng yòu fēi yī.
破鏡折劍頭,光芒又非一。
jiǔ wèi shān shuǐ kè, jiàn jǐn yōu qí wù.
久為山水客,見盡幽奇物。
jí lái hú tíng wàng, cǐ zhuàng nán tán xī.
及來湖亭望,此狀難談悉。
nǎi zhī tiān dì jiān, shèng shì shū wèi bì.
乃知天地間,勝事殊未畢。
“宛轉青蛇屈”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五物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