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猶憂納不中”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猶憂納不中”全詩
家人不待曉,場上張燈燭。
揚簸凈如珠,一車三十斛。
猶憂納不中,鞭責及僮仆。
昔余謬從事,內愧才不足。
連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祿。
常聞古人語,損益周必復。
今日諒甘心,還他太倉谷。
分類:
作者簡介(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并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陽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
《納粟》白居易 翻譯、賞析和詩意
《納粟》
夜晚,有一個吏人敲門,高聲催促納糧。家里的人們還沒等到天亮,就在場上點亮了燈和蠟燭。納糧的工作進行得很順利,猶如珠寶一般凈潔,一車載了三十斛。然而我仍然擔心納糧不夠,擔心會責罵仆人和奴仆們。回想起我曾經從事過的不合適的職位,內心充滿了愧疚,感覺自己的才識不足。連續被授予了四個官職,卻坐了十年遲遲不能獲得俸祿。常常聽到古人說的話,減損而又增益的事情最終會變得周全。今天,我終于甘愿心田,來還還太倉的糧食。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描寫了一個官員在夜晚催促納糧的場景。詩人白居易通過描寫納糧過程中的細節和自己的內心感受,表達了自己對官場生活的抱怨和痛苦。詩人通過形象的描寫和隱含的自我反思,將官場的殘酷和自己的無奈展現得淋漓盡致。
詩中的吏人夜晚敲門,高聲催促納糧,表明詩人對外界的催促和壓力無法避免。家人們連夜張燈點蠟燭,顯示了詩中所描繪的情景是在夜晚進行的。納糧的工作進行得十分順利,一車載了三十斛,顯示了納糧的數量很多,但詩人仍然擔心納糧不夠。這里,納糧的過程被詩人用珠寶來比喻,凈潔無瑕,顯露出詩人對工作的認真和嚴謹態度。
詩人回憶起自己曾經從事過的不合適的職務,感到內心愧疚,認為自己的才識不足。他連續被授予了四個官職,卻坐了十年沒有獲得俸祿,給自己帶來了極大的痛苦和抱怨。詩人表示自己甘愿心田,用才識來還太倉的糧食,意味著詩人已經接受了官場的不公和不幸,并愿意繼續為官場努力。
整首詩雖然描繪了一個具體的場景,但其中蘊含了豐富的情感和思考。作者通過現實的描繪和個人的內心反思,展現了官場的殘酷、個人的無奈以及對權力和榮譽的追逐的無奈和痛苦。這首詩在形式上簡練而有力,情感上真實而深沉,體現了白居易詩歌的獨特魅力。
“猶憂納不中”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nà sù
納粟
yǒu lì yè kòu mén, gāo shēng cuī nà sù.
有吏夜叩門,高聲催納粟。
jiā rén bù dài xiǎo, chǎng shàng zhāng dēng zhú.
家人不待曉,場上張燈燭。
yáng bǒ jìng rú zhū, yī chē sān shí hú.
揚簸凈如珠,一車三十斛。
yóu yōu nà bù zhōng, biān zé jí tóng pú.
猶憂納不中,鞭責及僮仆。
xī yú miù cóng shì, nèi kuì cái bù zú.
昔余謬從事,內愧才不足。
lián shòu sì mìng guān, zuò shī shí nián lù.
連授四命官,坐尸十年祿。
cháng wén gǔ rén yǔ, sǔn yì zhōu bì fù.
常聞古人語,損益周必復。
jīn rì liàng gān xīn, hái tā tài cāng gǔ.
今日諒甘心,還他太倉谷。
“猶憂納不中”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一東 (仄韻) 去聲一送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