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尺寶輪擎海月”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千尺寶輪擎海月”全詩
塔下游觀倚瘦筇。
千尺寶輪擎海月,七層金鐸語天風。
升堂盡可同僧飯,持缽何須聽寺鐘。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庚)
黃庚,字星甫,號天臺山人,天臺(今屬浙江)人。出生宋末,早年習舉子業。元初“科目不行,始得脫屣場屋,放浪湖海,發平生豪放之氣為詩文”。以游幕和教館為生,曾較長期客越中王英孫(竹所)、任月山家。與宋遺民林景熙、仇遠等多有交往,釋紹嵩《亞愚江浙紀行集句詩》亦摘錄其句。卒年八十馀。晚年曾自編其詩為《月屋漫稿》。事見本集卷首自序及集中有關詩文。 黃庚詩,以原鐵琴銅劍樓藏四卷抄本(今藏北京圖書館)為底本。校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兩本卷次不同,文字亦各有錯誨空缺,而底本多出校本詩十馀首。
《寄王愛梅》黃庚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王愛梅》是宋代黃庚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諸生歸去暮庭空。
塔下游觀倚瘦筇。
千尺寶輪擎海月,
七層金鐸語天風。
升堂盡可同僧飯,
持缽何須聽寺鐘。
詩意:
這首詩詞描繪了一個寂靜而寧謐的場景,描述了詩人的情感和對生活的思考。詩人通過描寫庭院的寂靜和空虛,表達了諸生離去后的孤寂感。塔下的游人依靠著瘦弱的竹竿,靜靜地觀賞著寶輪高掛天空和金鐸隨風悠揚的聲音。詩人通過這些景物的描繪,展示了自然與人文的和諧與美好。
賞析:
《寄王愛梅》這首詩詞以簡潔清新的語言展現了寂靜與寧靜的美感。首句“諸生歸去暮庭空”,通過“歸去暮庭空”一句表達了人物離去后的寂寞與空虛,給人以深深的思索。接著,詩人描繪了塔下游觀的景象,以“塔下游觀倚瘦筇”表現出游人靜靜地依靠著瘦竹竿,凝望著高掛天空的寶輪和隨風而鳴的金鐸,使整個場景更加生動,令人感受到一種平和與寧靜。
詩中的“升堂盡可同僧飯,持缽何須聽寺鐘”表達了詩人對修行與心靈自由的追求。詩人認為,無論是在廟堂還是在僧舍,人們都可以一同用餐,而無需被寺廟的鐘聲所束縛。這種思想反映了詩人追求自由、超越世俗的精神追求,以及對人生意義的思考。
整首詩詞以簡約的筆法,表達了對自然、靜謐和自由的向往。通過對寂靜景象的描繪,詩人傳達了對人生境遇的思考和對內心平靜與自由的追求,展示了宋代文人的心靈世界和審美情趣。
“千尺寶輪擎海月”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wáng ài méi
寄王愛梅
zhū shēng guī qù mù tíng kōng.
諸生歸去暮庭空。
tǎ xià yóu guān yǐ shòu qióng.
塔下游觀倚瘦筇。
qiān chǐ bǎo lún qíng hǎi yuè, qī céng jīn duó yǔ tiān fēng.
千尺寶輪擎海月,七層金鐸語天風。
shēng táng jǐn kě tóng sēng fàn, chí bō hé xū tīng sì zhōng.
升堂盡可同僧飯,持缽何須聽寺鐘。
“千尺寶輪擎海月”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六月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