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更報點來山殿”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寒更報點來山殿”全詩
身逐陵官齊再拜,手持木鐸叩三聲。
寒更報點來山殿,曉炬分行照柏城。
卻下龍門看漸遠,金峰高處日微明。
分類:
作者簡介(張籍)

張籍(約767~約830),唐代詩人。字文昌,漢族,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人,郡望蘇州吳(今江蘇蘇州)1 。先世移居和州,遂為和州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人。世稱“張水部”、“張司業”。張籍的樂府詩與王建齊名,并稱“張王樂府”。著名詩篇有《塞下曲》《征婦怨》《采蓮曲》《江南曲》。1 《張籍籍貫考辨》認為,韓愈所說的“吳郡張籍”乃謂其郡望,并引《新唐書·張籍傳》、《唐詩紀事》、《輿地紀勝》等史傳材料,駁蘇州之說而定張籍為烏江人。
《拜豐陵》張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拜豐陵
歲朝園寢遣公卿,
學省班中亦攝行。
身逐陵官齊再拜,
手持木鐸叩三聲。
寒更報點來山殿,
曉炬分行照柏城。
卻下龍門看漸遠,
金峰高處日微明。
譯文:
每年的晨間,宮廷官員列隊前往葬陵,
宦官也跟隨其中行禮。
我驅車進入陵宮,再度叩拜,
手持木鐸敲響三聲。
寒夜漸漸去報時,
黎明的火炬逐漸分布在柏樹城。
我回轉龍門,看著陵墓漸行漸遠,
金色的峰頂映照微明的太陽。
詩意和賞析:
《拜豐陵》是唐代張籍的作品,該詩描繪了一幅宮廷官員參拜陵墓的場景。詩的前兩句將整個景象勾勒出來,描述了每年慶祝新年時宮廷官員前往陵墓參拜的盛況。接著詩人用"學省班中亦攝行"的寫法,表達了連宦官也跟隨其中,揭示了這一儀式的莊重和隆重。
詩的下半部分描寫了詩人自己參拜陵墓的經歷。他驅車進入陵宮,再次鞠躬行禮,手中敲響木鐸,表達了對逝者的敬意和追憶。詩人將自己的身影與大自然緊密結合,寒夜的鐘聲報時,黎明的火炬映照在柏林城,鏡頭切換到龍門,他再度回望,看著陵墓漸行漸遠,金峰高處透露著微明的太陽。
《拜豐陵》通過對參拜陵墓的描寫,展現了對逝者的敬意和思念之情。詩中以生動的描寫和細膩的感悟,勾勒出莊嚴而隆重的場景,傳達了對故人的懷念之情和生命的短暫。整首詩通過對景象的描繪和感受的抒發,較好地表達了作者的情感。
“寒更報點來山殿”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ài fēng líng
拜豐陵
suì cháo yuán qǐn qiǎn gōng qīng, xué shěng bān zhōng yì shè xíng.
歲朝園寢遣公卿,學省班中亦攝行。
shēn zhú líng guān qí zài bài,
身逐陵官齊再拜,
shǒu chí mù duó kòu sān shēng.
手持木鐸叩三聲。
hán gèng bào diǎn lái shān diàn, xiǎo jù fēn háng zhào bǎi chéng.
寒更報點來山殿,曉炬分行照柏城。
què xià lóng mén kàn jiàn yuǎn, jīn fēng gāo chù rì wēi míng.
卻下龍門看漸遠,金峰高處日微明。
“寒更報點來山殿”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七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