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視白日蹤”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出視白日蹤”全詩
東西不見人,哭向青青松。
此地有時盡,此哀無處容。
聲翻太白云,淚洗藍田峰。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萬重。
愿邀玄夜月,出視白日蹤。
分類:
作者簡介(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詩人。字東野。漢族,湖州武康(今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東臨邑東北),先世居洛陽(今屬河南)。唐代著名詩人。現存詩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詩最多,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詩囚”之稱,又與賈島齊名,人稱“郊寒島瘦”。元和九年,在閿鄉(今河南靈寶)因病去世。張籍私謚為貞曜先生。
《遠愁曲》孟郊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遠愁曲》是唐代詩人孟郊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飄飖何所從,
遺冢行未逢。
東西不見人,
哭向青青松。
此地有時盡,
此哀無處容。
聲翻太白云,
淚洗藍田峰。
水涉七八曲,
山登千萬重。
愿邀玄夜月,
出視白日蹤。
詩意和賞析:
《遠愁曲》描述了詩人孟郊的遠愁和孤獨之情。詩中以飄飖的形象描繪了詩人內心的迷茫和困惑,他不知道自己的遠愁從何而來,也無法找到遺忘的墓地。東西南北,他都找不到人,只有哭泣的聲音傳向蒼翠的松樹。
詩人感嘆此地的時光流逝得如此迅速,他的憂愁卻無處安放。他的聲音在太白云中回蕩,他的眼淚洗刷著藍田峰的峰巔。這里的水流彎曲多變,山巒層巒疊嶂。詩人希望能夠邀請玄夜的月光,一同出來觀看白日的蹤跡,暗示他希望能夠在黑暗中找到一絲希望和指引。
整首詩以孟郊獨特的筆觸表達了詩人內心深處的孤獨、迷茫和憂傷。通過描繪飄飖、遺忘的墓地、青青松樹等形象和景物,詩人傳達了他對生命和時光的無奈感。詩中的水和山象征著人生的曲折和艱險,而玄夜的月光和白日的蹤跡則體現了詩人對希望和光明的追求。
《遠愁曲》是孟郊以深沉的情感和獨特的意象描繪人生苦難的一首作品,展示了他對生命和命運的思考和感慨,同時也反映了唐代詩人普遍面對社會動蕩和命運變遷時的內心體驗。
“出視白日蹤”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uǎn chóu qū
遠愁曲
piāo yáo hé suǒ cóng, yí zhǒng xíng wèi féng.
飄飖何所從,遺冢行未逢。
dōng xī bú jiàn rén, kū xiàng qīng qīng sōng.
東西不見人,哭向青青松。
cǐ dì yǒu shí jǐn, cǐ āi wú chǔ róng.
此地有時盡,此哀無處容。
shēng fān tài bái yún, lèi xǐ lán tián fēng.
聲翻太白云,淚洗藍田峰。
shuǐ shè qī bā qū, shān dēng qiān wàn zhòng.
水涉七八曲,山登千萬重。
yuàn yāo xuán yè yuè, chū shì bái rì zōng.
愿邀玄夜月,出視白日蹤。
“出視白日蹤”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二冬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