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已求中帝”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反已求中帝”全詩
誰能一刻靜,大勝百年忙。
反已求中帝,逢時說外王。
紛紛徒藉藉,踽踽亦涼涼。
分類:
作者簡介(汪莘)
汪莘(1155~1227)南宋詩人。字叔耕,號柳塘,休寧(今屬安徽)人,布衣。隱居黃山,研究《周易》,旁及釋、老。宋寧宗嘉定年間,他曾三次上書朝廷,陳述天變、人事、民窮、吏污等弊病,以及行師布陣的方法,沒有得到答復。徐誼知建康時,想把他作為遁世隱士向朝廷薦舉,但未能成功。晚年筑室柳溪,自號方壺居士,與朱熹友善。作品有《方壺存稿》 9卷,有明汪璨等刻本;又有《方壺集》4卷,有清雍正九年(1731)刻本。
《方壺自詠》汪莘 翻譯、賞析和詩意
《方壺自詠》是宋代詩人汪莘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生死何時了,盈虛祗足傷。
誰能一刻靜,大勝百年忙。
反已求中帝,逢時說外王。
紛紛徒藉藉,踽踽亦涼涼。
詩意:
詩人在《方壺自詠》中表達了對生死和人世間繁忙紛擾的思考和感慨。他提出了兩個問題:生死何時終結?人們忙碌的追求和執著是否有意義?詩人希望能找到一刻靜謐的時刻,超越繁忙的塵世,尋求內心的寧靜。他反思自己曾經追求權勢和榮華富貴的過程,然而,他意識到這些追求并不能帶來真正的滿足和內心的平靜。最后,詩人以“紛紛徒藉藉,踽踽亦涼涼”的描述,表達了他在人世間的孤獨和凄涼。
賞析:
《方壺自詠》以簡練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生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詩人通過對生死和繁忙的質問,表達了對人生追求的反思和對塵世的疑惑。詩中的“方壺”象征了人的心靈,而詩人以方壺自詠,既是對自身的反思,也是對整個人類存在的思考。詩人以簡潔的詞句勾勒出人生的無常和繁忙所帶來的傷害,同時又表達了對內心寧靜的渴望。最后兩句“紛紛徒藉藉,踽踽亦涼涼”以重復的描寫,強化了詩人內心的孤獨和凄涼感,使整首詩更加深入人心。
這首詩詞通過簡潔而深刻的表達方式,以及對生死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引發了對人生追求的思考和內心的共鳴。它表達了對塵世繁忙的反思,呼喚人們尋找內心的寧靜和真正的快樂。
“反已求中帝”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āng hú zì yǒng
方壺自詠
shēng sǐ hé shí le, yíng xū zhī zú shāng.
生死何時了,盈虛祗足傷。
shuí néng yī kè jìng, dà shèng bǎi nián máng.
誰能一刻靜,大勝百年忙。
fǎn yǐ qiú zhōng dì, féng shí shuō wài wáng.
反已求中帝,逢時說外王。
fēn fēn tú jí jí, jǔ jǔ yì liáng liáng.
紛紛徒藉藉,踽踽亦涼涼。
“反已求中帝”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八霽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