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得遐觀”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大羅得遐觀”全詩
筆墨作峰嶺,氣象爭巑屼。
稍變煙云態,便覺風雨寒。
鶴舉忽沖霄,大羅得遐觀。
分類:
作者簡介(曹勛)

曹勛(1098—1174)字公顯,一字世績,號松隱,潁昌陽翟(今河南禹縣)人。宣和五年(1123),以蔭補承信郎,特命赴進士廷試,賜甲科。靖康元年(1126),與宋徽宗一起被金兵押解北上,受徽宗半臂絹書,自燕山逃歸。建炎元年(1127)秋,至南京(今河南商丘)向宋高宗上御衣書,請求召募敢死之士,由海路北上營救徽宗。當權者不聽,被黜。紹興十一年(1141),宋金和議成,充報謝副使出使金國,勸金人歸還徽宗靈柩。十四年、二十九年又兩次使金。孝宗朝拜太尉。著有《松隱文集》、《北狩見聞錄》等。他的詩比較平庸,但有幾首使金詩頗值得注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曹勛 翻譯、賞析和詩意
《山居雜詩九十首》是宋代詩人曹勛的作品,詩中描繪了道士范子珉隱居山中的景象。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道人范子珉,隱跡朝市端。
范子珉是一位道士,他離開繁華的都市生活,隱居在山中。
筆墨作峰嶺,氣象爭巑屼。
他以筆墨描繪出峰嶺的形態,使得山景更加生動壯麗。
稍變煙云態,便覺風雨寒。
山景時而隱現于煙云之中,使人感受到風雨的寒冷氣息。
鶴舉忽沖霄,大羅得遐觀。
一只仙鶴突然飛向蒼穹,使得宇宙間的奇觀更加壯麗。
這首詩通過描繪范子珉隱居山中的景象,展現了山的壯麗與變幻之美。作者運用筆墨,將山峰的形態描繪得栩栩如生,通過煙云的變化和風雨的寒冷氣息,營造出一種凄涼的氛圍。而仙鶴沖上蒼穹,則給人以更加宏大的視野和遙遠的觀測,體現了山中的奇妙與神秘。整首詩以山為主題,以寫實的手法表達了作者對自然的贊美和對宇宙之美的追求。讀者在閱讀這首詩時,可以感受到山的磅礴壯麗和變幻多姿,以及作者對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對仙境的向往之情。
“大羅得遐觀”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shān jū zá shī jiǔ shí shǒu
山居雜詩九十首
dào rén fàn zi mín, yǐn jī cháo shì duān.
道人范子珉,隱跡朝市端。
bǐ mò zuò fēng lǐng, qì xiàng zhēng cuán wù.
筆墨作峰嶺,氣象爭巑屼。
shāo biàn yān yún tài, biàn jué fēng yǔ hán.
稍變煙云態,便覺風雨寒。
hè jǔ hū chōng xiāo, dà luó dé xiá guān.
鶴舉忽沖霄,大羅得遐觀。
“大羅得遐觀”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四寒 (仄韻) 去聲十五翰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