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輿尸漫有師”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弟子輿尸漫有師”全詩
龍魚并出應難識,樗櫟無庸幸見遺。
每上樓臺瞻北極,愿聞波浪帖南陲。
吳山越水元相接,莫更中流下鐵椎。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再用前韻(二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再用前韻(二首)》
弟子輿尸漫有師,
圯橋誰共老人期。
龍魚并出應難識,
樗櫟無庸幸見遺。
每上樓臺瞻北極,
愿聞波浪帖南陲。
吳山越水元相接,
莫更中流下鐵椎。
中文譯文:
弟子推著靈柩,漫長的路上有位老師,
圯橋上,誰與老人共度時光。
龍和魚一同出現,卻難以辨認,
樗櫟樹下,幸運地沒有留下痕跡。
每次登上樓臺,眺望北極星,
愿意聽聞南海岸的波浪拍打聲。
吳山與越水相連,相互交融,
千萬不要在水流中丟下鐵制的錘子。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是明代劉基的作品,以詩人游歷途中的見聞和思考為題材。詩中運用了自然景觀和人文元素,表達了詩人對故鄉、老師和自然環境的思念之情。
首先,詩人描述了自己身為弟子推著靈柩,行走在漫長的路途中,思念著離世的老師。這種景象傳達出對師長的深深懷念和對生命的感悟,表達了對逝去時光的追憶。
接著,詩人提到圯橋,表達了對老師相聚之地的思念。圯橋是古代交通要道,人們在此相聚告別,詩中的"誰與老人共度時光"反映了詩人對老師的敬重和對離別的思考。
在詩的后半部分,詩人以自然景觀為背景,表達了對美麗自然環境的向往。詩人希望能登上樓臺,遠望北極星,尋求心靈的安定和指引。同時,他也渴望聽到南海岸波浪的聲音,以此來感受大自然的力量和寬廣。
最后,詩人以吳山和越水為象征,描繪了兩地的山水相連,彼此交融的景象。這種景象寓意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詩人呼吁人們不要破壞這種平衡,不要丟下鐵制的錘子,即指人們不應該破壞生態環境,損害大自然的美好。
整首詩以簡潔的語言表現了詩人對師長的懷念、對自然的向往和對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呼喚。通過描繪人與自然的關系,詩人表達了對傳統價值觀的尊重和對自然生態的關注,具有深遠的思想內涵。
“弟子輿尸漫有師”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ài yòng qián yùn èr shǒu
再用前韻(二首)
dì zǐ yú shī màn yǒu shī, yí qiáo shuí gòng lǎo rén qī.
弟子輿尸漫有師,圯橋誰共老人期。
lóng yú bìng chū yīng nán shí, chū lì wú yōng xìng jiàn yí.
龍魚并出應難識,樗櫟無庸幸見遺。
měi shàng lóu tái zhān běi jí, yuàn wén bō làng tiē nán chuí.
每上樓臺瞻北極,愿聞波浪帖南陲。
wú shān yuè shuǐ yuán xiāng jiē, mò gèng zhōng liú xià tiě chuí.
吳山越水元相接,莫更中流下鐵椎。
“弟子輿尸漫有師”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