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乃知天勝人”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乃知天勝人”全詩
明眼利口觜,晝夜無時停。
拍死紛籍籍,飛來更營營。
一旦霜風起,棱威肅天刑。
飛者不復飛,鳴者不復鳴。
雖有太陽光,不能煦其生。
乃知天勝人,智力徒斗爭。
¤
分類:
作者簡介(劉基)

劉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溫,謚曰文成,元末明初杰出的軍事謀略家、政治家、文學家和思想家,明朝開國元勛,漢族,浙江文成南田(原屬青田)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謚號文成,后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劉基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并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后人比作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啟并稱“明初詩文三大家”。中國民間廣泛流傳著“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后朝軍師劉伯溫”的說法。他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于世。劉伯溫是中國古代的一位傳奇人物,至今在中國大陸、港澳臺乃至東南亞、日韓等地仍有廣泛深厚的民間影響力。
《雜詩(三十三首)》劉基 翻譯、賞析和詩意
《雜詩(三十三首)》是明代劉基的一首詩詞。這首詩以簡短的文字表達了生命的脆弱和無常,展現了人類與自然的對抗與無奈。
詩詞中描繪了蒼蠅和蚊蟲的眼睛在白天和黑夜中都顯得明亮,它們敏銳的嘴巴不分晝夜地不停運動。作者用拍死蒼蠅的動作來表達對煩擾和紛亂的排斥,同時表明即使一只蒼蠅被擊殺,仍會有更多的蒼蠅飛來。然而,一旦秋霜和寒風來臨,這種煩擾和威脅就會消失,因為寒冷的天氣使得蒼蠅和蚊蟲無法生存。這種自然力量的威嚴和制裁讓飛翔的生物無法再飛翔,鳴叫的生物無法再鳴叫。
這首詩詞中蘊含了深刻的詩意。作者通過對蒼蠅和蚊蟲的描繪,暗示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助。雖然人類擁有智慧和力量,但面對自然的力量,智力和力量都顯得微不足道。無論人們如何努力和斗爭,他們都無法改變自然的規律和力量。這種無法逆轉的命運使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無奈。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人類處境的思考和對自然力量的敬畏。它揭示了人類在宇宙中的微小和無力,以及人與自然的對抗是徒勞無益的。這種思考引發人們對生命的脆弱和無常的思考,同時也體現了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
通過這首詩詞,劉基以簡練而深刻的語言,揭示了人類在自然面前的渺小和無助,呼喚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和謙卑。這首詩詞以其獨特的表達方式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乃知天勝人”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á shī sān shí sān shǒu
雜詩(三十三首)
cāng yíng yǎn zhòu míng, wén chóng yǎn yè míng.
蒼蠅眼晝明,蚊蟲眼夜明。
míng yǎn lì kǒu zī, zhòu yè wú shí tíng.
明眼利口觜,晝夜無時停。
pāi sǐ fēn jí jí, fēi lái gèng yíng yíng.
拍死紛籍籍,飛來更營營。
yī dàn shuāng fēng qǐ, léng wēi sù tiān xíng.
一旦霜風起,棱威肅天刑。
fēi zhě bù fù fēi, míng zhě bù fù míng.
飛者不復飛,鳴者不復鳴。
suī yǒu tài yáng guāng, bù néng xù qí shēng.
雖有太陽光,不能煦其生。
nǎi zhī tiān shèng rén, zhì lì tú dòu zhēng.
乃知天勝人,智力徒斗爭。
¤
“乃知天勝人”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十一真 (平韻) 下平十二侵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