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玉煙霞接武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懷玉煙霞接武夷”全詩
縣齋製錦留遺愛,庭樹藏環長舊園。
彭澤公田今已廢,遼東邑子半應非。
津亭送別空搔首,籍在金門未得歸。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表弟廷憑章得象知信州玉山縣》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表弟廷憑章得象知信州玉山縣》是楊億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表弟廷憑章得象知信州玉山縣,
朝代:宋代,作者:楊億。
懷玉煙霞接武夷,
我思祖德涕沾衣。
縣齋製錦留遺愛,
庭樹藏環長舊園。
彭澤公田今已廢,
遼東邑子半應非。
津亭送別空搔首,
籍在金門未得歸。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家鄉信州玉山縣的思念之情。詩人遠離家鄉,目睹了美麗的玉山縣和壯麗的武夷山,使他更加思念起祖先的德行,以至于淚水沾濕了他的衣襟。他懷念玉山縣美好的過去,特別是縣城里的齋室制作的錦繡和庭院里隱藏的古老環繞。然而,他也感到痛心的是,他的祖先的公田已經廢棄,而他的身份和家族也可能已經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改變。在離別時,他感到無奈和無助,因為他還沒有機會回到金門(指家鄉)。
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深深眷戀和思念之情。通過描繪玉山縣的美景和家鄉的庭院、公田等元素,詩人展示了他對家鄉鄉土情懷的忠誠與痛苦。詩中的玉山縣被描述為煙霞繚繞、美景如畫的地方,而齋室制作的錦繡和庭院里的環繞更是凸顯了家鄉的古老和美好。然而,詩人同時也暗示了家鄉的變遷和自己的離散,公田的廢棄和身份的轉變象征著家族的衰敗和個人的迷失。最后兩句詩表達了詩人在離別時的無奈和無助,他渴望回到家鄉,但卻無法實現。
整體而言,這首詩詞以簡潔的語言表達了詩人對家鄉的思念和對人生變遷的感慨。通過描繪自然景物和家鄉元素,詩人將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使讀者能夠感受到他內心深處的痛苦和無奈,同時也引發人們對家鄉、傳統和人生意義的思考。
“懷玉煙霞接武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biǎo dì tíng píng zhāng dé xiàng zhī xìn zhōu yù shān xiàn
表弟廷憑章得象知信州玉山縣
huái yù yān xiá jiē wǔ yí, wǒ sī zǔ dé tì zhān yī.
懷玉煙霞接武夷,我思祖德涕沾衣。
xiàn zhāi zhì jǐn liú yí ài, tíng shù cáng huán zhǎng jiù yuán.
縣齋製錦留遺愛,庭樹藏環長舊園。
péng zé gōng tián jīn yǐ fèi, liáo dōng yì zi bàn yīng fēi.
彭澤公田今已廢,遼東邑子半應非。
jīn tíng sòng bié kōng sāo shǒu, jí zài jīn mén wèi dé guī.
津亭送別空搔首,籍在金門未得歸。
“懷玉煙霞接武夷”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