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溪曾共聽猿聲”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建溪曾共聽猿聲”全詩
流落祇因孤劍在,窮愁已有二毛生。
荊州暫去依劉表,漢殿無由薦馬卿。
一路騷人舊山水,登臨且莫動歸情。
分類:
作者簡介(楊億)

楊億(974—1020)北宋文學家,“西昆體”詩歌主要作家。字大年,建州浦城(今屬福建浦城縣)人。年十一,太宗聞其名,詔送闕下試詩賦,授秘書省正字。淳化中賜進士,曾為翰林學士兼史館修撰,官至工部侍郎。性耿介,尚氣節,在政治上支持丞相寇準抵抗遼兵入侵。又反對宋真宗大興土木,求仙祀神的迷信活動。卒謚文,人稱楊文公。
《張兗下第隨桂陽喬監使之湘中》楊億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詞《張兗下第隨桂陽喬監使之湘中》是宋代楊億創作的,以下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建溪曾共聽猿聲,
十載文場未策名。
流落祇因孤劍在,
窮愁已有二毛生。
荊州暫去依劉表,
漢殿無由薦馬卿。
一路騷人舊山水,
登臨且莫動歸情。
中文譯文:
曾經在建溪一起聆聽猿聲,
十年來在文場中未能獲得名次。
我流落在外只因孤身執劍,
貧窮的憂愁早已生發成雙。
雖然前往荊州依靠劉表的支持,
但無緣進入漢朝的殿堂推薦擔任馬卿。
一路上與許多才子共賞美麗的山水,
站在高處眺望時,請暫時不要動搖我的歸情。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楊億的壯志未酬、流落他鄉和內心的愁苦之情。詩中的張兗是指作者自己,他曾與朋友一同在建溪聽猿聲,但是在十年的文場考試中一直未能有所斬獲,未能取得名次。他感到自己孤身一人,只能憑借自己的才華和努力,沒有他人的支持。他盡管前往荊州依靠劉表的庇護,但無緣獲得進入漢朝朝廷的推薦,無法在官場上有所發展。
詩中提到的"二毛"是指古代用來計數的單位,表示兩個一組,表達了作者內心的貧窮和愁苦。他的流落和無奈使得他懷念起過去與志同道合的才子們一同欣賞山水的時光,但他也告誡自己,眼下不宜動搖自己的歸情,應該堅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
整首詩詞通過抒發個人遭遇和內心情感,表達了作者對功名利祿的渴望和對艱難困苦生活的抱怨。同時,詩中的山水意象也突出了作者的壯志豪情和對自然景色的熱愛。這首詩詞既展示了楊億個人的心路歷程,也反映了宋代科舉制度下士人的普遍困境和對功名的追求。
“建溪曾共聽猿聲”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āng yǎn xià dì suí guì yáng qiáo jiān shǐ zhī xiāng zhōng
張兗下第隨桂陽喬監使之湘中
jiàn xī céng gòng tīng yuán shēng, shí zài wén chǎng wèi cè míng.
建溪曾共聽猿聲,十載文場未策名。
liú luò qí yīn gū jiàn zài, qióng chóu yǐ yǒu èr máo shēng.
流落祇因孤劍在,窮愁已有二毛生。
jīng zhōu zàn qù yī liú biǎo, hàn diàn wú yóu jiàn mǎ qīng.
荊州暫去依劉表,漢殿無由薦馬卿。
yí lù sāo rén jiù shān shuǐ, dēng lín qiě mò dòng guī qíng.
一路騷人舊山水,登臨且莫動歸情。
“建溪曾共聽猿聲”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八庚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