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此出山都不棄”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從此出山都不棄”全詩
目亂珠璣測空谷,足寒雷電繞飛梁。
入瓶銅鼎春茶白,接竹齋廚午飯香。
從此出山都不棄,滿田粳稻插新秧。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游廬山山陽七詠其二漱玉亭》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游廬山山陽七詠其二漱玉亭》是蘇轍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山回不見落銀潢,
余溜喧豗響石塘。
目亂珠璣測空谷,
足寒雷電繞飛梁。
入瓶銅鼎春茶白,
接竹齋廚午飯香。
從此出山都不棄,
滿田粳稻插新秧。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蘇轍游覽廬山山陽時的景象,通過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表達了作者的感受和心境。詩中展現了山水之間的變化和生命的永恒。
賞析:
首句“山回不見落銀潢”,描繪了山間回聲回蕩,但卻無法看到銀光的情景,給人以神秘和遙遠之感。接著,“余溜喧豗響石塘”,形容水流聲喧嘩,回響在石塘中,增添了山水的生動和活力。
第三句“目亂珠璣測空谷”,以目眩心亂的形象,描繪了山谷的深邃和空靈。詩中的珠璣是指寶石,通過目眩的感覺,傳達出作者在山中感受到的美麗和壯觀。
接下來的一句“足寒雷電繞飛梁”,以寒冷的足感,描繪了雷電在山林間穿梭的景象。這一句中的雷電形容了山間的氣象變化,給人以震撼和驚艷之感。
下半首詩以飲食之物展開描寫,通過對茶和午飯的描繪,表達了安逸和滿足的情感。“入瓶銅鼎春茶白”,描繪了清新的春茶,給人以品味和養神之感。“接竹齋廚午飯香”,描繪了竹齋中午飯的香氣撲鼻,給人以舒適和滿足的感受。
最后兩句“從此出山都不棄,滿田粳稻插新秧”,表達了作者對山水生活的熱愛和珍惜,并表示自己將不離開這片土地,繼續從事農田勞作。通過這兩句,表達了對自然的依賴和對生活的執著。
總體而言,這首詩詞通過對自然景物和日常生活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之美的追求和對平凡生活的熱愛。同時,也展現了作者對山水和農田的深深眷戀,表達了對鄉土情懷的贊美和珍視。
“從此出山都不棄”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yóu lú shān shān yáng qī yǒng qí èr shù yù tíng
游廬山山陽七詠其二漱玉亭
shān huí bú jiàn luò yín huáng, yú liū xuān huī xiǎng shí táng.
山回不見落銀潢,余溜喧豗響石塘。
mù luàn zhū jī cè kōng gǔ, zú hán léi diàn rào fēi liáng.
目亂珠璣測空谷,足寒雷電繞飛梁。
rù píng tóng dǐng chūn chá bái, jiē zhú zhāi chú wǔ fàn xiāng.
入瓶銅鼎春茶白,接竹齋廚午飯香。
cóng cǐ chū shān dōu bù qì, mǎn tián jīng dào chā xīn yāng.
從此出山都不棄,滿田粳稻插新秧。
“從此出山都不棄”平仄韻腳
平仄: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去聲四寘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