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既報之德”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亦既報之德”全詩
全身寄獄戶,隱約還自得。
張雷彼知我,勉為汝一出。
腰間雜環佩,亦既報之德。
凜凜天地間,要非手中物。
躍入延平水,三日飛霹靂。
出當乘風雷,歸當臥泉石。
千年故穴在,三嘆泉上客。
分類:
作者簡介(蘇轍)

蘇轍(1039—1112年),字子由,漢族,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與其兄蘇軾同登進士科。神宗朝,為制置三司條例司屬官。因反對王安石變法,出為河南推官。哲宗時,召為秘書省校書郎。元祐元年為右司諫,歷官御史中丞、尚書右丞、門下侍郎因事忤哲宗及元豐諸臣,出知汝州,貶筠州、再謫雷州安置,移循州。徽宗立,徙永州、岳州復太中大夫,又降居許州,致仕。自號潁濱遺老。卒,謚文定。唐宋八大家之一,與父洵、兄軾齊名,合稱三蘇。
《賦豐城劍》蘇轍 翻譯、賞析和詩意
《賦豐城劍》是蘇轍創作的一首詩詞,下面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詩詞中文譯文:
劍氣夜干斗,精誠初莫隔。
全身寄獄戶,隱約還自得。
張雷彼知我,勉為汝一出。
腰間雜環佩,亦既報之德。
凜凜天地間,要非手中物。
躍入延平水,三日飛霹靂。
出當乘風雷,歸當臥泉石。
千年故穴在,三嘆泉上客。
詩意:
《賦豐城劍》通過描繪劍的力量和精神,表達了詩人對忠誠、勇氣和堅定信念的贊頌。詩中劍被賦予超越凡俗的象征意義,代表著堅毅、正義和無畏。詩人通過描繪劍的形象,表達了對忠誠信仰和勇往直前精神的崇敬和稱頌。
賞析:
這首詩以簡練而有力的語言,展示了劍的威力和所蘊含的精神內涵。首句“劍氣夜干斗,精誠初莫隔”,描繪了劍氣隱約干燥的夜晚,把劍與堅定的信念聯系在一起。第二句“全身寄獄戶,隱約還自得”表達了劍的自由自在和自得其樂的狀態,即使被寄托于劍鞘之中,仍能保持其銳利和精神。
接下來的幾句詩描述了劍的威力和對敵人的威懾力:“張雷彼知我,勉為汝一出。腰間雜環佩,亦既報之德。”劍的出鞘和揮舞引起敵人的恐懼和震懾,也表達了劍的報答忠誠的意愿。
詩中的“凜凜天地間,要非手中物。躍入延平水,三日飛霹靂。”表達了劍的凜然威嚴,超越了物質的層面。劍才是真正統治天地的力量,而不僅僅是一件手中的工具。劍的力量超越了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具有強大的威力和影響。
最后兩句“出當乘風雷,歸當臥泉石。千年故穴在,三嘆泉上客。”表達了劍的使命和歸宿。劍在出鞘時乘風雷,歸于泉石時安詳休憩。劍的歷史悠久,留存了千年,而泉上客則對劍的威力和歷史感到欽佩和嘆息。
總體而言,《賦豐城劍》通過對劍的描繪和贊美,表達了對忠誠、勇氣和堅定信念的敬仰,體現了作者對劍的威力和精神內涵的頌揚。
“亦既報之德”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fù fēng chéng jiàn
賦豐城劍
jiàn qì yè gàn dòu, jīng chéng chū mò gé.
劍氣夜干斗,精誠初莫隔。
quán shēn jì yù hù, yǐn yuē hái zì dé.
全身寄獄戶,隱約還自得。
zhāng léi bǐ zhī wǒ, miǎn wèi rǔ yī chū.
張雷彼知我,勉為汝一出。
yāo jiàn zá huán pèi, yì jì bào zhī dé.
腰間雜環佩,亦既報之德。
lǐn lǐn tiān dì jiān, yào fēi shǒu zhōng wù.
凜凜天地間,要非手中物。
yuè rù yán píng shuǐ, sān rì fēi pī lì.
躍入延平水,三日飛霹靂。
chū dāng chéng fēng léi, guī dāng wò quán shí.
出當乘風雷,歸當臥泉石。
qiān nián gù xué zài, sān tàn quán shàng kè.
千年故穴在,三嘆泉上客。
“亦既報之德”平仄韻腳
平仄:仄仄仄平平
韻腳:(仄韻) 入聲十三職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