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欄邊兩株安石榴”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欄邊兩株安石榴”全詩
但能有酒邀佳客,亦任狂花落素甌。
侍女紅裙無好色,主人白發自侵頭。
欲歌翠樹芳條曲,已去洛陽三十秋。
分類: 石榴花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和楚屯田同曾子固陸子履觀予堂前石榴花》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和楚屯田同曾子固陸子履觀予堂前石榴花》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該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在楚國屯田的時候,我與曾子固、陸子履一同觀賞堂前的石榴花。堂下有一匹名叫鄭虔的好馬,欄邊有兩株安置著石榴樹。我們不僅能邀請佳客共飲美酒,也任由狂花自由地飄落在素甌上。侍女們穿著紅裙,純潔無邪;而主人卻已白發蒼蒼,自顧不暇。我欲高歌詠翠綠的樹木和婀娜多姿的石榴花,然而洛陽已經離我而去了三十個秋天。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觀賞堂前的石榴花為主題,描繪了一幅富有生活情趣的畫面。詩中通過描寫駿馬、石榴樹、美酒和花朵等元素,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美和人生哲理的思考。
首先,詩中提到的鄭虔馬和石榴花都是美麗而珍貴的事物,象征著財富和幸福。酒宴和邀請佳客一同欣賞石榴花,表達了作者對歡樂和友誼的向往。
其次,侍女穿著紅裙,無好色之心,展現了她們的純潔和美德。而主人已經年老,白發自侵頭,暗示了歲月的流逝和生命的無常。
最后,詩人表達了對洛陽的思念之情。洛陽是中國歷史上的重要文化城市,象征著繁華和輝煌。作者已經離開洛陽三十年,暗示了他對過去時光的懷念和追憶。
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描繪了一個富有生活情趣的場景,通過對自然景物和人生境遇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美好生活和時光流轉的思考和感慨。
“欄邊兩株安石榴”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hé chǔ tún tián tóng zēng zǐ gù lù zi lǚ guān yǔ táng qián shí liú huā
和楚屯田同曾子固陸子履觀予堂前石榴花
táng xià yī pǐ zhèng qián mǎ, lán biān liǎng zhū ān shí liú.
堂下一匹鄭虔馬,欄邊兩株安石榴。
dàn néng yǒu jiǔ yāo jiā kè, yì rèn kuáng huā luò sù ōu.
但能有酒邀佳客,亦任狂花落素甌。
shì nǚ gōng qún wú hào sè, zhǔ rén bái fà zì qīn tóu.
侍女紅裙無好色,主人白發自侵頭。
yù gē cuì shù fāng tiáo qū, yǐ qù luò yáng sān shí qiū.
欲歌翠樹芳條曲,已去洛陽三十秋。
“欄邊兩株安石榴”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十一尤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