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莫論曾費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今人莫論曾費筑”全詩
蝦蟆不食海月在,夜久帖角回嬋娟。
今人莫論曾費筑,昔人已往誰知年。
三茅京峴必可望,終欲相與吟云泉。
分類:
作者簡介(梅堯臣)

梅堯臣(1002~1060)字圣俞,世稱宛陵先生,北宋著名現實主義詩人。漢族,宣州宣城(今屬安徽)人。宣城古稱宛陵,世稱宛陵先生。初試不第,以蔭補河南主簿。50歲后,于皇祐三年(1051)始得宋仁宗召試,賜同進士出身,為太常博士。以歐陽修薦,為國子監直講,累遷尚書都官員外郎,故世稱“梅直講”、“梅都官”。曾參與編撰《新唐書》,并為《孫子兵法》作注,所注為孫子十家著(或十一家著)之一。有《宛陵先生集》60卷,有《四部叢刊》影明刊本等。詞存二首。
《寄題刁景純環翠亭》梅堯臣 翻譯、賞析和詩意
《寄題刁景純環翠亭》是宋代梅堯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該詩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古臺數畝平崗連,
莽蒼瘦竹生寒煙。
蝦蟆不食海月在,
夜久帖角回嬋娟。
今人莫論曾費筑,
昔人已往誰知年。
三茅京峴必可望,
終欲相與吟云泉。
中文譯文:
古老的臺地伸展在平坦的崗地上,
茂密的竹林在蒼茫中生出寒煙。
蝦蟆不食海月寄宿其中,
夜深久久,角落里回蕩著嬋娟的歌聲。
現今的人們無需談論曾經付出的努力,
過去的人們已經離去,誰又能知曉歲月的滄桑。
只有通過三茅山和京峴山,才能達到遠方的希望,
最終,我們渴望能夠相聚,共同吟唱云泉之音。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以自然景觀為背景,表達了詩人對人生、時光流轉和人與人之間的情感的思考。
詩的開篇描述了一片古老的平地,與遠方的崗地相連,展現出一種寧靜和廣袤的意象。接著,詩人描繪了一片蒼茫的竹林,寒煙彌漫其中,給人一種清冷和寂寥的感覺。
詩中的“蝦蟆不食海月在”是一種比喻手法,表示即便有美好的事物出現,但并不一定能被認知、理解和珍惜。夜晚的時候,嬋娟的歌聲在帖角回蕩,給人帶來一種迷離和溫馨的氛圍。
接下來,詩人提到了現今的人們不需要談論過去曾經付出的努力,因為過去的人已經離去,歲月的變遷也讓人難以了解。這種表達方式帶有一種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和對人事的淡然態度。
最后兩句表達了詩人的希望和渴望。通過提及三茅山和京峴山,詩人表達了對遠方希望的追求,同時也意味著希望能與他人相聚,一同欣賞云泉之音,共同吟唱。
這首詩以簡潔的語言和景物描寫,表達了對時光流轉和人生意義的思考。它通過自然景觀和比喻手法,揭示了人生的無常和渺小,同時也透露出對美好、希望和人與人之間情感交流的向往。
“今人莫論曾費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ì tí diāo jǐng chún huán cuì tíng
寄題刁景純環翠亭
gǔ tái shù mǔ píng gǎng lián, mǎng cāng shòu zhú shēng hán yān.
古臺數畝平崗連,莽蒼瘦竹生寒煙。
há ma bù shí hǎi yuè zài, yè jiǔ tiē jiǎo huí chán juān.
蝦蟆不食海月在,夜久帖角回嬋娟。
jīn rén mò lùn céng fèi zhù, xī rén yǐ wǎng shéi zhī nián.
今人莫論曾費筑,昔人已往誰知年。
sān máo jīng xiàn bì kě wàng, zhōng yù xiāng yǔ yín yún quán.
三茅京峴必可望,終欲相與吟云泉。
“今人莫論曾費筑”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
韻腳:(仄韻) 入聲一屋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