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菲如可采”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芳菲如可采”全詩
但余良干在,何必艷花繁。
壯麗華林苑,歡娛梓澤園。
芳菲如可采,豈得待君軒。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杏解嘲》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杏解嘲》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造物本非我,榮枯那足言。
但余良干在,何必艷花繁。
壯麗華林苑,歡娛梓澤園。
芳菲如可采,豈得待君軒。
詩意:
這首詩詞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和世事的思考。作者認為人類無法左右造物主的安排,無法掌控生死榮辱。然而,盡管如此,作者仍然堅守自己的職責,不必追逐虛華的榮耀。他提到了華林苑和梓澤園,這些地方象征著世俗的歡樂和享受。最后,作者表達了對美好事物的渴望,但他認為這些美好事物不應該等待別人的賞識,而是應該主動去追求。
賞析:
《杏解嘲》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深刻思考。詩中的"造物本非我,榮枯那足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命運的無奈和無法左右的感嘆。作者通過"余良干"的形象,表達了自己堅守本分、不追逐虛華的態度。華林苑和梓澤園則象征了世俗的歡樂和享受,作者以此對比,強調了追求內心真正的美好和價值的重要性。最后兩句"芳菲如可采,豈得待君軒"表達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渴望,同時也呼喚人們主動去追求和欣賞美好,而不是等待別人的賞識。整首詩詞以簡潔明快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的思考和對真正美好的追求。
“芳菲如可采”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ng jiě cháo
杏解嘲
zào wù běn fēi wǒ, róng kū nà zú yán.
造物本非我,榮枯那足言。
dàn yú liáng gàn zài, hé bì yàn huā fán.
但余良干在,何必艷花繁。
zhuàng lì huá lín yuàn, huān yú zǐ zé yuán.
壯麗華林苑,歡娛梓澤園。
fāng fēi rú kě cǎi, qǐ dé dài jūn xuān.
芳菲如可采,豈得待君軒。
“芳菲如可采”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仄
韻腳:(仄韻) 上聲十賄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