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囊不惜償虛券”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倒囊不惜償虛券”全詩
倒囊不惜償虛券,未敵瓊瑤舊價高。
分類:
作者簡介(司馬光)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陜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宋史》,《辭海》等明確記載,世稱涑水先生。生于河南省信陽市光山縣。北宋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范,歷來受人景仰。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昌言見督詩債戲絕句》司馬光 翻譯、賞析和詩意
《昌言見督詩債戲絕句》是宋代司馬光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學餒才貧杼軸勞,
逾年避債負詩豪。
倒囊不惜償虛券,
未敵瓊瑤舊價高。
詩意:
這首詩詞描述了司馬光在宋代時期的困境和心情。他自稱學識貧乏,才華不足,像一個貧窮的織布工人一樣辛勤勞作,但多年來卻一直逃避著債務,背負著對詩人的債務。他雖然沒有財富,但仍然不惜傾囊而出,用虛擬的債券來償還這些債務。然而,他的付出仍然無法與那些瓊瑤(指珍貴寶石)般珍貴的舊債相比。
賞析:
這首詩詞以自嘲的口吻表達了司馬光對自己才華的懷疑和對社會地位的無奈。他將自己比作一個貧窮的織布工人,強調自己的學識貧乏和才華不足。通過使用債務的隱喻,他揭示了自己在文學創作領域的困境,無法與那些有才華的詩人相媲美。
詩中的"倒囊不惜償虛券"一句表達了司馬光不計代價地償還債務,即使這些債務只是虛擬的。這句話也可以理解為他在文學創作中不斷努力,不惜付出一切,盡管他的才華和成就可能無法與那些古代文人相比。
最后兩句"未敵瓊瑤舊價高"表明司馬光的努力和付出仍然無法與那些已經建立起聲望和地位的文人相媲美。他用瓊瑤來比喻那些已經成名的文人,暗示他們的價值和地位高于自己。
總的來說,這首詩詞通過自嘲和隱喻的手法,表達了司馬光在文學創作領域的困境和對自身才華的懷疑,同時也反映了當時文人的競爭激烈和社會地位的重要性。
“倒囊不惜償虛券”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chāng yán jiàn dū shī zhài xì jué jù
昌言見督詩債戲絕句
xué něi cái pín zhù zhóu láo, yú nián bì zhài fù shī háo.
學餒才貧杼軸勞,逾年避債負詩豪。
dào náng bù xī cháng xū quàn, wèi dí qióng yáo jiù jià gāo.
倒囊不惜償虛券,未敵瓊瑤舊價高。
“倒囊不惜償虛券”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平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四愿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