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離兔角與龜毛”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不離兔角與龜毛”全詩
十二因緣無妙果,三千世界起秋毫。
有心便醉聲聞酒,空手須磨般若刀。
截斷眾流尋一句,不離兔角與龜毛。
分類:
作者簡介(黃庭堅)

黃庭堅 (1045-1105),字魯直,自號山谷道人,晚號涪翁,又稱豫章黃先生,漢族,洪州分寧(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詩人、詞人、書法家,為盛極一時的江西詩派開山之祖,而且,他跟杜甫、陳師道和陳與義素有“一祖三宗”(黃為其中一宗)之稱。英宗治平四年(1067)進士。歷官葉縣尉、北京國子監教授、校書郎、著作佐郎、秘書丞、涪州別駕、黔州安置等。詩歌方面,他與蘇軾并稱為“蘇黃”;書法方面,他則與蘇軾、米芾、蔡襄并稱為“宋代四大家”;詞作方面,雖曾與秦觀并稱“秦黃”,但黃氏的詞作成就卻遠遜于秦氏。
《戲題葆真閣》黃庭堅 翻譯、賞析和詩意
詩詞:《戲題葆真閣》
真常自在如來性,
肯綮修持祗益勞。
十二因緣無妙果,
三千世界起秋毫。
有心便醉聲聞酒,
空手須磨般若刀。
截斷眾流尋一句,
不離兔角與龜毛。
中文譯文:
真正的常理是如來的本性,
愿意勇于修持只為自己的勞苦。
十二因緣中沒有妙果,
三千世界中的一根秋毫都會起變化。
如果有心,便會陶醉于聽到的酒聲,
空手中必須磨礪著般若之刀。
截斷眾多的流轉,尋找一句真理,
不離兔角與龜毛的細微之處。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是宋代文學家黃庭堅創作的作品,通過表達佛教思想和修行的主題,探討人生的真諦和追求。
首先,詩中提到真常自在如來性,意味著真正的常理或本性在如來佛的存在中是自由自在的。接著,黃庭堅提到修行的勞苦,強調修行者必須付出努力和勤奮。然而,他指出十二因緣并沒有帶來真正的妙果,而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瞬息萬變的。
在下一句中,詩人提到有心的人能夠陶醉于酒聲之中,暗示了修行者需要有內心的專注和投入。空手須磨般若刀的描述表明修行者必須不斷磨礪智慧之刃,般若即智慧,在修行中發揮作用。
最后兩句表達了在無盡的眾流中,要截斷尋找一句真理,即要在紛繁復雜的世界中尋求真正的智慧和覺悟。兔角與龜毛象征微小之物,暗示真理可能隱藏在微不足道的細節之中。
整首詩詞以簡練的語言傳達了佛教哲理,強調了修行者在追求真理和智慧過程中的努力和堅持。通過對佛教修行的思考,詩人表達了對人生意義的探索和追求,以及在瞬息萬變的世界中尋找真實和智慧的難題。
“不離兔角與龜毛”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xì tí bǎo zhēn gé
戲題葆真閣
zhēn cháng zì zài rú lái xìng, kěn qìng xiū chí zhī yì láo.
真常自在如來性,肯綮修持祗益勞。
shí èr yīn yuán wú miào guǒ, sān qiān shì jiè qǐ qiū háo.
十二因緣無妙果,三千世界起秋毫。
yǒu xīn biàn zuì shēng wén jiǔ, kōng shǒu xū mó bō rě dāo.
有心便醉聲聞酒,空手須磨般若刀。
jié duàn zhòng liú xún yī jù, bù lí tù jiǎo yǔ guī máo.
截斷眾流尋一句,不離兔角與龜毛。
“不離兔角與龜毛”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四豪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