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崩崖露伏龜”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崩崖露伏龜”全詩
古隧埋蝌蚪,崩崖露伏龜。
安排壯亭榭,收拾費金貲。
岣嶁何須到,韓公浪自悲。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中隱堂詩》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中隱堂詩》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對這首詩詞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隱堂詩
都城更幾姓,
到處有殘碑。
古隧埋蝌蚪,
崩崖露伏龜。
安排壯亭榭,
收拾費金貲。
岣嶁何須到,
韓公浪自悲。
譯文:
都城不斷更替幾個姓氏,
到處可見殘破的碑碣。
古老的隧道里埋藏著蝌蚪,
崩塌的山崖上露出伏藏的龜。
修建壯麗的亭臺和樓閣,
收拾布置需要花費大量財富。
岣嶁山景何必遠行而至,
韓公卻自己陷入憂傷之中。
詩意: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都城的景象,城市的更替使得姓氏不斷改變,但城市的歷史卻可以通過殘留的碑碣來追溯。詩中提到了古老的隧道和崩塌的山崖,暗示著歲月的流轉和自然的變遷。在城市的繁華中,人們修建壯麗的亭臺和樓閣,花費了大量的金錢和財富。然而,詩人蘇軾提出了一個反問,即為了欣賞美景,是否真的需要遠行到岣嶁山,而韓公則陷入了自己的悲傷之中。
賞析:
《中隱堂詩》以簡潔的語言描繪了一個變遷的城市景象,展現了歲月流轉、歷史沉淀和人事更迭的主題。詩中融入了對自然和人類活動的觀察,通過對古隧、崩崖等自然現象的描繪,傳達了時間的無情和自然的力量。詩人通過反問的方式,思考了美景的欣賞是否需要遠行,以及欣賞美景與個人情感的關系。整首詩以簡潔、寥寥數語的形式,表達了對歷史和人生的深思。這首詩詞通過對城市景觀的描繪,以及對人與自然、時間與歷史的思考,引發讀者對于生命和時光流轉的共鳴和思考。
“崩崖露伏龜”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zhōng yǐn táng shī
中隱堂詩
dū chéng gèng jǐ xìng, dào chù yǒu cán bēi.
都城更幾姓,到處有殘碑。
gǔ suì mái kē dǒu, bēng yá lù fú guī.
古隧埋蝌蚪,崩崖露伏龜。
ān pái zhuàng tíng xiè, shōu shí fèi jīn zī.
安排壯亭榭,收拾費金貲。
gǒu lǒu hé xū dào, hán gōng làng zì bēi.
岣嶁何須到,韓公浪自悲。
“崩崖露伏龜”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