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寒晴不知”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江寒晴不知”全詩
朦朧含高峰,晃蕩射峭壁。
橫云忽飄散,翠樹紛歷歷。
行人挹孤光,飛鳥投遠碧。
蠻荒誰復愛,穠秀安可適。
豈無避世士,高隱煉精魄。
誰能従之游,路有豺虎跡。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過宜賓見夷中亂山》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過宜賓見夷中亂山》是蘇軾創作的一首詩詞,描繪了他在宜賓看到遠處亂山景色的感受。下面是我為您提供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譯文:
江水寒冷,朝陽照耀不知道,遠處的山峰映照著太陽。霧氣籠罩著高峰,倒映在陡峭的巖壁上。橫云突然飄散開來,綠樹清晰可見。行人享受著獨特的陽光,飛鳥投向遙遠的碧空。這片荒涼的土地還有誰會喜愛呢?茂盛的景色怎能讓人適應。難道沒有人追求避世的境界嗎?高隱的修行能夠凈化心靈。有誰能夠跟隨他們一起游歷呢?路上可能有豺狼虎豹的痕跡。
詩意和賞析:
這首詩詞以蘇軾游歷宜賓的經歷為背景,通過描繪山水景色和人與自然的關系,表達了對自然的贊美和對人生境遇的思考。
詩中描繪了江水寒冷、遠山高聳、云霧繚繞的景色,通過這些細膩的描寫,展現出蒼茫壯麗的自然景觀。蘇軾在詩中使用了大量的意象和修辭手法,如“朝陽照耀不知道”和“晃蕩射峭壁”,使讀者感受到山水之間的光影交錯和動態變化。
詩的后半部分轉向人與自然的關系。蘇軾提到行人挹取孤光、飛鳥投向遠方,表達了人們在自然中尋找安慰和自由的愿望。然而,他也提出了一個問題,即這片荒涼之地還有誰會喜愛呢?這是對于人們是否能夠適應自然環境的思考和反問。
最后幾句詩中,蘇軾提到了避世士和高隱修行的主題。他認為修行者能夠凈化心靈,追求高尚的境界。然而,他同時也提到了豺虎的痕跡,暗示修行之路充滿了艱險和困難,不是每個人都能夠追隨。
整首詩詞以蘇軾獨特的筆觸和情感表達了對自然景色的贊美、對人生境遇的思考以及對修行境界的追求。通過細膩的描寫和獨特的意象,讓讀者感受到詩人豐富的想象力和對人與自然的深入思考。
“江寒晴不知”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guò yí bīn jiàn yí zhōng luàn shān
過宜賓見夷中亂山
jiāng hán qíng bù zhī, yuǎn jiàn shān shàng rì.
江寒晴不知,遠見山上日。
méng lóng hán gāo fēng, huàng dàng shè qiào bì.
朦朧含高峰,晃蕩射峭壁。
héng yún hū piāo sàn, cuì shù fēn lì lì.
橫云忽飄散,翠樹紛歷歷。
xíng rén yì gū guāng, fēi niǎo tóu yuǎn bì.
行人挹孤光,飛鳥投遠碧。
mán huāng shuí fù ài, nóng xiù ān kě shì.
蠻荒誰復愛,穠秀安可適。
qǐ wú bì shì shì, gāo yǐn liàn jīng pò.
豈無避世士,高隱煉精魄。
shuí néng cóng zhī yóu, lù yǒu chái hǔ jī.
誰能従之游,路有豺虎跡。
“江寒晴不知”平仄韻腳
平仄:平平平仄平
韻腳:(平韻) 上平四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