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歸扶路人應笑”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醉歸扶路人應笑”全詩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分類:
作者簡介(蘇軾)

蘇軾(1037-1101),北宋文學家、書畫家、美食家。字子瞻,號東坡居士。漢族,四川人,葬于潁昌(今河南省平頂山市郟縣)。一生仕途坎坷,學識淵博,天資極高,詩文書畫皆精。其文汪洋恣肆,明白暢達,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詩清新豪健,善用夸張、比喻,藝術表現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對后世有巨大影響,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擅長行書、楷書,能自創新意,用筆豐腴跌宕,有天真爛漫之趣,與黃庭堅、米芾、蔡襄并稱宋四家;畫學文同,論畫主張神似,提倡“士人畫”。著有《蘇東坡全集》和《東坡樂府》等。
《吉祥寺賞牡丹》蘇軾 翻譯、賞析和詩意
《吉祥寺賞牡丹》是蘇軾在宋代創作的一首詩詞。以下是我給出的中文譯文、詩意和賞析。
中文譯文:
人老簪花不自羞,
花應羞上老人頭。
醉歸扶路人應笑,
十里珠簾半上鉤。
詩意:
這首詩描述了作者蘇軾在吉祥寺賞牡丹的情景和自我反思。詩中,蘇軾自嘲年老卻依然戴著花朵,表現出他對年齡的無所羞恥。與之對應的是花朵,它們應該害羞地盛開在年輕人的頭上,而不是老人。當蘇軾醉醺醺地回家時,被他扶著回家的路人可能會嘲笑他。最后兩句表達了十里之外珠簾垂掛的景象,暗示了詩中情感的高潮。
賞析:
這首詩以婉約的語言表達了作者對自身年老的自嘲和對社會傳統觀念的挑戰。蘇軾以自己戴花的行為,暗示了他不受年齡限制的態度,表達了自己不愿隨波逐流的精神。他批判傳統觀念,認為花應該盛開在年輕人的頭上,而不是老人。這種反叛的精神展示了蘇軾對自由和個性的追求。
詩的最后兩句運用了意象手法,描繪了十里之外的珠簾景象。珠簾被部分掛起,形成了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這種意象暗示了情感的高潮,使整首詩達到了一種巧妙的藝術效果。
總體而言,《吉祥寺賞牡丹》通過對自嘲和社會觀念的挑戰,展現了蘇軾獨特的思想和個性。同時,詩中運用了意象描寫和隱喻手法,使詩詞更加生動、形象,給人以深思。
“醉歸扶路人應笑”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jí xiáng sì shǎng mǔ dān
吉祥寺賞牡丹
rén lǎo zān huā bù zì xiū, huā yīng xiū shàng lǎo rén tóu.
人老簪花不自羞,花應羞上老人頭。
zuì guī fú lù rén yīng xiào, shí lǐ zhū lián bàn shàng gōu.
醉歸扶路人應笑,十里珠簾半上鉤。
“醉歸扶路人應笑”平仄韻腳
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
韻腳:(仄韻) 去聲十八嘯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