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顏曾此著袈裟”的意思及全詩出處和翻譯賞析
“龍顏曾此著袈裟”出自宋代李璉的《題金陵雜興詩后十八首》,
詩句共7個字,詩句拼音為:lóng yán céng cǐ zhe jiā shā,詩句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龍顏曾此著袈裟”全詩
《題金陵雜興詩后十八首》
細竹千竿殿影斜,龍顏曾此著袈裟。
寺樓杳杳鐘聲過,疑有宮娥出晚花。
寺樓杳杳鐘聲過,疑有宮娥出晚花。
分類:
《題金陵雜興詩后十八首》李璉 翻譯、賞析和詩意
這首詩是宋代李璉的《題金陵雜興詩后十八首》中的一首。詩意描繪了金陵(指現在的南京)的景色和氛圍。
詩中的細竹傾斜,象征金陵寺廟的寧靜與幽雅。廟宇建筑的影子斜斜傾斜,給人一種深邃的感覺。描繪了金陵禪寺中曾經有人佩戴過袈裟,暗示了寺廟的歷史和佛教的莊嚴。
接下來,詩人描述了鐘聲從遙遠的寺樓里傳來,給人一種極其遙遠的感覺,仿佛它們的回聲穿越了歷史的長河。這種遙遠的鐘聲使人想象著宮廷之中的宮娥賞月賞花的情景。
整首詩通過細膩的描寫,將讀者帶入金陵這座古老城市的氛圍中。以此表達了詩人對金陵寺廟、歷史和文化的熱愛和向往。
中文譯文:
細竹千竿殿影斜,
龍顏曾此著袈裟。
寺樓杳杳鐘聲過,
疑有宮娥出晚花。
賞析:
這首詩以細膩的筆觸描繪了金陵的美景和氛圍。通過描寫細竹的傾斜、廟宇的影子、鐘聲的回響等細節,詩人將讀者帶入了一個幽靜而古老的金陵寺廟的世界中。詩人以簡練而精確的語言,傳達了自己對金陵歷史和文化的向往之情。整首詩以其細膩而真實的描寫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讓人對金陵這座城市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龍顏曾此著袈裟”全詩拼音讀音對照參考
tí jīn líng zá xìng shī hòu shí bā shǒu
題金陵雜興詩后十八首
xì zhú qiān gān diàn yǐng xié, lóng yán céng cǐ zhe jiā shā.
細竹千竿殿影斜,龍顏曾此著袈裟。
sì lóu yǎo yǎo zhōng shēng guò, yí yǒu gōng é chū wǎn huā.
寺樓杳杳鐘聲過,疑有宮娥出晚花。
“龍顏曾此著袈裟”平仄韻腳
拼音:lóng yán céng cǐ zhe jiā shā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平仄:平平平仄平平
韻腳:(平韻) 下平六麻 * 平仄拼音來自網絡,僅供參考;詩句韻腳有多個的時候,對比全詩即可判斷。
“龍顏曾此著袈裟”的相關詩句
“龍顏曾此著袈裟”的關聯詩句
網友評論
* “龍顏曾此著袈裟”的意思和全詩出處介紹,以及全詩翻譯和賞析,“龍顏曾此著袈裟”出自李璉的 《題金陵雜興詩后十八首》,還提供了該詩句的全詩全文、翻譯、賞析、譯文以及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