鋪天蓋地的近義詞
鋪天蓋地的近義詞有:劈頭蓋臉,布天蓋地,撲天蓋地,排山倒海,漫天掩地,漫山遍野,蓋地而來,遮天蓋地,遮天蔽日,鋪天蓋地[pū tiān gài dì]的解釋:鋪:把東西散開;蓋:籠罩;遮蔽。遮住天;蓋住地。形容充滿了整個天地。來勢猛烈。也作“遮天蓋地”。出自:宋 釋惟白《續傳燈錄 卷二 志仁禪師》:“問:‘如何是和尚家風?’師曰:‘遮天蓋地。’”
鋪天蓋地的近義詞詳解
- 1 劈頭蓋臉
- 拼音:
- pī tóu gài liǎn
- 解釋:
- 劈:正對著;沖著;蓋:蒙;壓下來。正對著頭和臉而來。形容來勢兇猛;不容躲避。
- 出處:
-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14回:“晃蓋喝道:‘你既不做賊,如何拿你在這里?’奪過士兵手里棍棒,劈頭蓋臉便打。”
- 2 布天蓋地
- 拼音:
- bù tiān gài dì
- 解釋:
- 形容數量極多,散布面極廣。
- 出處:
- 周立波《暴風驟雨》第二部八:“雪越下越緊,布天蓋地,一片茫茫。”又第二部二六:“勝仗是不小,俘虜布天蓋地,擱火車拉呀。”
- 3 撲天蓋地
- 拼音:
- pū tiān gài dì
- 解釋:
- 鋪天蓋地。形容聲勢大,來勢猛。
- 出處:
- 西戎《宋老大進城》:“撲天蓋地的煙,把麥地罩得什么也看不見了。”
- 4 排山倒海
- 拼音:
- pái shān dǎo hǎi
- 解釋:
- 排:排開;倒:翻倒。推開山岳;翻倒大海。形容來勢猛;聲勢浩大;力量強大;壓倒一切。原作“回山倒海”。
- 出處:
- 宋 楊萬里《病起喜雨聞鶯》詩:“病勢初來敵頗強,排山倒海也難當。”
- 5 漫天掩地
- 拼音:
- màn tiān yǎn dì
- 解釋:
- 鋪天蓋地。
- 出處:
- 瞿秋白《餓鄉紀程》:“蒼茫的暮靄,漸漸地漫天掩地的下罩,東方故國送別的情意,涌出一丸冷月安慰我的回望。”
- 6 漫山遍野
- 拼音:
- màn shān biàn yě
- 解釋:
- 漫:原為水滿外流的意思;引申為“布滿”;遍:動詞;遍及;布滿。原指布滿了山坡山岡、田間曠野。形容數量很多、范圍很廣、聲勢很大。
- 出處:
- 明 羅貫中《三國演義》第58回:“西涼州前部先鋒馬岱引軍一萬五千,浩浩蕩蕩,漫山遍野而來。”
- 7 蓋地而來
- 拼音:
- gài dì ér lái
- 解釋:
- 蓋:遮蓋,掩蓋。指人馬或暴風雪及飛砂走石等鋪天蓋地。形容來勢迅猛浩大
- 出處:
- 明·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一回:“漢軍大敗,后面漫山塞野,黃巾蓋地而來,旗上大書‘天公將軍’。”
- 8 遮天蓋地
- 拼音:
- zhē tiān gài dì
- 解釋:
- 形容數量多,占的面積大。
- 出處:
- 嚴陣《竹矛 大旗歌》:“啊,團結的大旗,啊,我們遮天蓋地的紅云!”
- 9 遮天蔽日
- 拼音:
- zhē tiān bì rì
- 解釋:
- 遮蔽天空和太陽。形容事物體積龐大、數量眾多或氣勢盛大。
- 出處:
- 明·施耐庵《水滸傳》第八十三回:“遠遠望見遼兵蓋地而來,黑洞洞遮天蔽日,都是皂雕旗。”
鋪天蓋地的反義詞
“鋪天蓋地”單字解釋
* 鋪天蓋地的近義詞有:劈頭蓋臉,布天蓋地,撲天蓋地,排山倒海,漫天掩地,漫山遍野,蓋地而來,遮天蓋地,遮天蔽日,鋪天蓋地[pū tiān gài dì]的解釋:鋪:把東西散開;蓋:籠罩;遮蔽。遮住天;蓋住地。形容充滿了整個天地。來勢猛烈。也作“遮天蓋地”。